21世纪,什么东西最贵?黎叔说人才。
黎叔作为带领团伙走南闯北的“老贼”,一不小心说出来很多企业家的心声。
有人说,企业发展主要靠两个驱动,技术驱动,人才驱动。技术哪里来?归根到
21世纪,什么东西最贵?黎叔说人才。
黎叔作为带领团伙走南闯北的“老贼”,一不小心说出来很多企业家的心声。
有人说,企业发展主要靠两个驱动,技术驱动,人才驱动。技术哪里来?归根到底还是人才。
然而越贵的东西越稀缺,越稀缺的东西越贵。在解决稀缺的中国经验里,有两个所有人都熟悉的字眼:造假!
人才怎么造假呢?
最近,杭州萧山爆出一起奇葩事件。
2015年底,萧山某大型企业招聘高管,猎头推荐了“任总”,清华大学工商MBA硕士毕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北京户口、曾担任多家大型企业的高管……履历不可谓不光鲜。
经过第一轮面试,公司高管们对“任总”十分满意。第二轮董事长亲自面试,两人相谈甚欢。
最后谈妥月薪税后七万。
后来,由于“任总”工作能力一般,且拖延提供证件资料原件给人事核验。公司人事随意在百度检索,发现有人用假学历应聘高管被公司辞退,蹊跷的是,那个使用假学历的人与“任总”的名字只差一个字,那家公司也正好是“任总”之前待过的公司。
于是人事警觉起来,核查后发现,所谓清华大学,建造师资格证、北京户口等等,都是假的!
不过,讽刺的是,“任总”在很多公司短暂担任过高管倒是真的。
摊牌后,“任总”自动离职了,但公司已经发了几万元的工资,想想不甘心,于是报了警。
“任总”最终因涉嫌多项罪名而被提起公诉。“任总”在法庭上承认,他只有小学文化!
只有小学文化,却连续骗了多家大型企业。甚至在杭州这家公司报警后、公安抓获之前,他还先后入职深圳、天津两家集团公司担任高管。
虽然“任总”在每家公司入职一两个月就很快露馅,但这一两个月的薪水足够只有小学文凭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他辛苦工作一年了。
为什么造假会成功?
一方面,老板们真的是爱才如命。三叔的一些做企业的朋友,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如果能招到两三个得力助手,支付再多的酬劳哪怕赠送干股他们也在所不辞。
因此,当他们看到猎头推荐过来的履历光鲜的求职者,甚至会两眼放光。如果遇到像“任总”这样熟悉各种面试场景,深谙老板们的爱才心理,加上会忽悠的“求职者”,老板们难免不会放下戒备,缴械投降。
另一方面,在企业提档升级过程中,在高端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老板们的认知短期内往往跟不上。这表现在企业管理,尤其是人事制度的管理上的薄弱。在杭州这个案件中,董事长面试时没有发现纰漏是十分正常的,通过这么短的交谈时间想全面了解一个人也不现实。但是,如果人事没有及时发现,那就是公司管理机制的问题了。公司人事管理机制失灵,人事部门再强大又能怎么样呢?还不只是更显臃肿。
事实上,如果人事能够在面试前甚至在入职前做好足够的背景调查,“任总”们哪里还有招摇撞骗的空间?
杭州这个案件,是十分典型的。小学文凭和清华硕士之间,底层收入和月薪七万之间,存在着让旁观者啼笑皆非的鸿沟。
但这不是个案,虽然一般情况下没有那么严重,但简历造假,特别是职业履历造假,在整个中国社会早已屡见不鲜。
企业家被假高管骗,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重则耽误企业运营,错失发展机会。
那么,企业如何防范假高管?被骗之后到底怎么维权?是否只有报警一条路?
三叔认为,一个公司只有建立完备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奇葩事情的频频发生,也才能有效避免纠纷发生后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人事风险防范来讲,应当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
所谓事前法律风险防范,就是前期人事招聘阶段的系列法律设计,在招聘信息发布、与猎头对接、求职者筛选与信息核对、笔试面试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点,也都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比如应对“任总”这种履历造假,除了必要的背景调查和信息核对外,还应当在员工手册、劳动合同和员工入职承诺等材料中明确约定他造假的后果。否则,对于那些履历造假情节轻微的,不要说报警,你甚至有可能连辞退都辞不掉!强行辞退?你等着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吧。
所谓事中法律风险防范,就是在高管和其他员工工作过程中的系列法律设计,包括工资待遇、调动晋升、奖勤罚懒、业绩考核、日常考勤、加班休假等等。这里面任何一点不到位,都有可能产生五花八门的法律纠纷,影响公司正常运转。
所谓事后法律风险防范,就是解决员工离职解聘及其善后事宜的系列法律设计,包括解聘、签约、交接、竞业禁止、商业秘密保护等等。千万不要小瞧这些问题,事实上,绝大多数公司和员工的法律纠纷都发生在这一阶段。
江湾三叔
做过律师待过法院,专注于商事法律方向研究。
-------------
读法,其实读人读人生;
读法者敬法,其实敬天敬地敬人性。
深度交流,请加三叔微信公众号: jws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