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只是一个哲学概念,“无”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所谓无中生有,实际上是一个由隐变显的过程。
比如,在静止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空气的存在。然而,当我们跑步时,就能感觉到
无只是一个哲学概念,“无”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所谓无中生有,实际上是一个由隐变显的过程。
比如,在静止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空气的存在。然而,当我们跑步时,就能感觉到由空气产生的阻力。
同理,当人类的认识处于与人的尺度相近的宏观范围时,物质的运动并不受物理背景的影响,其表现为是一个独立和自由的物体。
然而,当物体高速运动时,其运动受到了空间的束缚,其速度的增加受到了限制,不能超过光速;
当物体的半径小于空间不连续的尺度即小于空间量子的间距时,会受到空间量子的不对称碰撞,从而具有波动性;
当两物体同时存在时,由于物体对外的热辐射,使两物体之间的量子空间具有较高的能量,进而具有较大的穿透性,于是空间量子对两物体产生了不对称的碰撞,表现为相互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当人类的认识扩展至高速领域、微观领域和宇观领域,作为物理背景的空间效应便显现了出来,由隐性转变为显性。
那么作为物理背景的空间是由什么构成的,隐性的空间是如何产生出显性的物质呢?
由于普朗克常数h的普遍存在,而且其物理量纲是粒子的角动量,说明在我们的宇宙中存在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以此形成了能量的最小结构单元,即能量是不连续的。
由此,我们知道,这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就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因而该粒子被称为量子。正是因为量子的细小,其弥散于整个宇宙之中,使我们无法直接感受到量子的存在,从而具有了“无”的性质。
当宇宙收缩至量子间距为零时,宇宙就再也无法继续收缩了。于是,宇宙进行了反转,开启了宇宙的膨胀之旅。
在宇宙膨胀之初,宇宙的膨胀速度远大于宇宙内部的传播速度(光速)。
于是,宇宙的内部空间会随着膨胀而变的越来越不平衡;
于是,局部高能量子对空间产生了屏蔽效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封闭体系(基本粒子),以此来缓解宇宙内部的不平衡;
于是,量子由隐性的“无”部分地转变为显性的“有”,由离散的空间转变为封闭的物质。
这就是宇宙无中生有的物理机制及其转变过程。其本质是能量转化为质量,宇宙中最小的粒子由离散的状态转变为封闭的状态。
上述过程是非常短暂的,宇宙的膨胀速度和宇宙内部的传播速度,会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反向变化。前者逐步降低,后者则会不断地增加。
于是,当宇宙的演化越过临界点即宇宙的膨胀速度小于其内部的传播速度时,能量转化为质量的过程便被终止,宇宙不再无中生有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是由有变无的过程,经常发生的是质量转化为能量,如太阳的对外辐射。
总之,无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无中生有,是宇宙在其剧烈的变动时,使其最小的粒子由隐性变为显性的过程。这就好比水的搅动生成无数个气泡,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