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之征是一位合格政治家的必然决择。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后,决定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正式对匈奴宣战。
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开始,汉武帝发动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
汉武帝发起的大宛远征,并不是他的战略水平有多高。恰恰相反,这场战争可以看做是他个人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说之前还是野心勃勃+雄才大略,那么从大宛开始,汉武帝就开始进入了“昏庸”阶段。
只不过在远征大宛时,一切才刚刚开始。类似逻辑下的恶果,要到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汉武帝原本对匈奴的战略,并没有大宛部分。因为大宛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是由当地的塞人土著+希腊殖民者后裔+南下的新塞人部落,临时拼凑成的一个混合王国。王国诞生的背景是塞人和大月氏人两拨南下后,经过当地,造成的地区混乱。引发了地区内政治实体的随即组合。
大宛所在的费尔干纳盆地,虽然是西域通向中亚的捷径之一,却不是最佳路线。因为过往的商贩、旅行者和军人,都需要翻阅天山山脉的山口,经过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方,才能顺利往返两地。
如果不是匈奴问题的悬而未决,汉朝一定会更喜欢走河套-鄂尔多斯高原-七河流域的北线。至于西域的众多城邦,也只是在汉朝的威严下勉强屈服。自身的资源有限,环境日趋恶劣,无力供养驻扎的大军。
当然,更重要的是汉武帝的个人因素。随着汉朝向周围地区的开疆,汉武帝个人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同时也放弃了过去比较谨慎的对外交流态度,期望外邦都形成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加上汉武帝对于优化骑兵马种的执念,就势必对有养育好马的大宛动手。
然而,负责攻打大宛的将军是才能非常平庸的李广利。但因为汉武帝在当时宠爱李夫人,所以想重点培养自己的这个小舅子。李广利就被赶鸭子上阵,带着人数有限的部队去往大宛。一路上因补给问题就死伤惨重,到了大宛还被当地的斯基泰式骑兵打败。
但汉武帝依然不依不饶的要求立刻进行第二次远征。这次的规模更大, 甚至还征伐了西域城市的大量属国军队,兵分几路去包抄大宛。最后虽然勉强逼迫当地的几座城市投降,获得了部分马匹,但损失依然巨大。
远征大宛无疑是一个败笔。因为汉朝骑兵的马匹质量,并没有因为数量有限的汗血宝马而得到提升。表面上杀死前任国王,宣布与汉朝求和的大宛贵族,也在汉军撤走后又换上了亲匈奴的国王。从这点而言,外交战略层面的运作也是失败的。
汉武帝至此才注意到汉军已经到达了远征的极限。只不过放在当时,他没有立刻明白这种趋势的危险性。到了晚年发现国内民生凋敝,才下了罪己诏表示要停一停。李广利则被他的一系列赶鸭子战略,逼的最终反叛。
所以,远征大宛的惨胜,就是汉武帝一生事业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