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来创无人驾驶汽油,领先国内很好!只有无人驾驶车的外环境与无人驾驶车的,安全技术工作細节要做好,不然出事不是儿戏?谢邀。
虽然很多人取笑李彦宏,或者说喜欢谈论百度的负面,
谢邀。
虽然很多人取笑李彦宏,或者说喜欢谈论百度的负面,甚至于讨论一瓶矿泉水,但是国内炒了这么久的无人驾驶概念,说句公道话,能够做到真正无人驾驶,能够在多场景使用的大约也就只有百度了。国内现如今很多无人驾驶依然拿出L2来宣传,实际上L2依然是辅助驾驶,而不是完全可以放手的无人驾驶。而李彦宏的Apollo无人驾驶系统则是真正奔向无人驾驶的。
当然阿波龙这辆车有缺点,而且缺点挺大。其搭载了百度Apollo无人驾驶系统,现如今版本3.5。车辆上面和金龙汽车合作,充电一次只能开100公里,最高速度40公里,平时也就20码左右的速度。为了各种安全性,其爬的太慢,也不够远。不过考虑到谷歌的waymo车队测试期间依然也是限速,虽然快一点,但是并没有差距太大。
另外我们要关注到一点,真正可以令人放手的无人驾驶技术,关键既不是算法也不是硬件,可以说算法是开源的,硬件是可以用钱堆的。独独这个上路之后采集的行驶数据,是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的。在这方面国内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无人驾驶车辆,他们在一些园区封闭的运行,或者在某个比赛当中表现良好,但是这种划好路径和假定参数的无人驾驶和真正复杂道路上的无人驾驶,差距实在太大。
谷歌,如今的WAYMO,当年就是几辆车不停的开,积累数据,各种复杂路况,也出现了几起交通事故。实际上无人驾驶早期路测就是为了积累失败。你也许看到过国外的那些机器人实验,实验者对机器人拳打脚踢,比如很久以前谷歌旗下波士顿动力有条机器狗SPOT。
研究人3年前就对其各种虐待,拳打脚踢,为的就是让其在倒地中积累经验,让数据更加完善。无人驾驶也一样,waymo是全世界最早的,其依然在积累里程数。
阿波龙成功了吗?科技不能急躁,如今阿波龙依然在积累期。相对于谷歌waymo几百万公里的运营实践(2015年结束谷歌第一阶段无人驾驶测试的时候,谷歌已经积累130万公里,2018年waymo车队就已经积累到800万公里,而特斯拉,没有车队,但是有勇敢的用户),阿波龙如今才刚刚破万公里数。这个数据量级的差距,应对特殊路况的能力差距很大。
还有很多路要走,也有人说无人驾驶最终可能无法普及。我们不要过早下结论,对于无人驾驶在早期我们要有一定的包容度。毕竟这能够让我们解放双手和注意力,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其他问题上面。阿波龙的未来也有风险,如果谷歌的系统或者特斯拉的系统已经足够完善,也有可能无人驾驶系统依然会出现巨头垄断。我们当然希望,中国兵团至少应该有一支力量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待到科技进一步跨越,也许通过新技术弯道超车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