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战争打的是后勤,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军之所以强大,在于他拥有强大而稳定的后勤保障。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打仗还要看季节,到了收种的季节,你让他打仗他们也不愿意打。说白了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难以有准确的答案。
萨胖知道的大体如下:
第一,秦军主要食物是小米。
秦军在关中平原,种植了大量的小米。
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10万石粮食,都是小米。
相比大米,小米更为抗旱,不需要充沛水源,适合几乎整个中国种植。
自然,大米的口感很好,小麦做的面粉也符合北方人的胃口,但它们的保存时期都比较短。
小米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长时间储存,时间长达9年甚至更长。
这非常符合军事作战需要。
所以古代直到宋明时期,军粮主要还是小米。
第二,秦军士兵的粮食待遇还是比较高的。
据“云梦秦简”记载,一个秦军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
当然,这是秦朝的斤。
秦朝的一斤相当于258.24克,等于现在的0.516斤。40斤的话,相等于今天20多斤。
区区20多斤的份量,一天差不多1斤。
这点份量,填饱士兵肚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说可以维持基本的作战体力吧。
当时主要的问题是副食差,肉食基本没有,最多也就吃些蔬菜尤其是野菜而已。
所以,秦军的口粮也是不足的。
是秦朝没有这么多粮食?也不是。
主要是那时候战略决战,几十万大军往往一打就是好几年,就算有粮食山也架不住。
无奈之下,只能降低士兵的口粮标准,不饿死就行。
当年长平之战的赵军就是因为断粮,到了吃死去士兵尸体的地步,最终全军崩溃。
第三,秦军官兵的待遇不同。
史料记载秦军军官的粮食待遇,比士兵要高得多。
究竟高到什么地步,没有资料可以说明。
不过,以秦军的供应来看,军官最多是粮食的数量增加,估计吃饱肚子没问题。
但吃的东西,应该还是同士兵差不多,就是单一的粮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