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现如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这些都是近年流行的网络用语,年轻人世界的一个流行梗,我见过很多小孩子都有这种现象。
应该如何避免?现如今的孩子过早接触到网络,思维更加开阔,应
推荐你看一本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4岁的孩子认知能力开始萌芽,有很多是他好奇但却不能理解的。不管你的工作有多忙,只需要你生活中带着意识去引导。你都会发现他的表达越来越正确,越来越能够接受大人的道理。
近年来,学生出大事故的新闻越来越多。因为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杀人。受不了老师的责怪,跳楼。还有各种潜规则和校园暴力事件。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隐性问题的结果的呈现。其根本都是因为孩子的社交能力差,抗挫能力不够。那么,在看到这些现象的现代家长们,我们必须要提高从小就培养孩子社会能力的意识。\r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默娜·R.舒尔博士,就有这样一本特别经典的育儿书籍《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舒尔博士提出的ICPS—“我能解决问题”法,通过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给孩子自己学会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处理与朋友、老师和家人之间的日常冲突,以及寻找各种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并且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与人和谐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r
001父母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情绪表达是需要你教给他的。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父母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发生情绪崩溃以后,貌似共情的去问他:“你现在很伤心对不对?妈妈已经知道了你的感受。你可以说出来的……”这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懂的共情方式,问题出在,在这之前你有教过他,这就是伤心吗?
两岁多的孩子,语言已经初步完善,正在学习如何更准确的表达思想。这个时候父母最需要的是情绪引导,你需要教会他,除了“高兴”“伤心”以外,我们还可以用“骄傲、沮丧、失落、绝望”等等一些更高一级的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感受。有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大哭大闹并非出自本意,他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本能的做出身体反应。\r
除了表达自己以外,还需要学会理解他人。有的父母经常会自豪的给别人说“我儿子是小暖男,我闺女是贴心的小棉袄。”其实这些都是父母有意无意的引导结果。除了身体力行的做榜样以外,你还可以用游戏的方法,教会孩子如何去为他人着想。\r
002“连词”游戏,帮助孩子学会社交。\r
除了那些的情绪表达词语以外,你还可以交给孩子的是连词的用法。\r
舒尔博士提出六组重要的字词:\r
①是/不\r
②和/或者 \r
③一些/所有\r
④之前/之后\r
⑤现在/以后\r
⑥相同/不同\r
这些词汇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教会孩子观察行为之前之后的区别,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从而敢于自己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在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你可以试着问孩子,光头强被熊大欺负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呀?你看他没有被欺负之前是什么状态,现在受到欺负了表现又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些引导式的提问,促进孩子自己去发现总结他当下那一刻的感受。并且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感受,但不要批判他的感受对与错。
还有一些更高级的词汇的运用,平时可以多和他玩造句游戏。当孩子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高级词汇的时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了起来。\r
003教会孩子考虑后果,事情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
当两个孩子产生冲突时,你可以拿着纸笔走到他们跟前,询问他们各自能想到的解决办法。用纸笔的原因,是因为这样孩子能够感到足够的被尊重的感觉。他也会因为你的重视而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哪怕他们刚开始想出来的答案,并不能够解决问题,也没有关系。只要双方不能达成一致,你就可以用启发式的引导他们再想其他办法,直到他们学会妥协。而最终出来的这个结果,并不是你直接给予他们的。这是他们自己思考而得出来的。这个过程就会教会他们,我们可以想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
在这当中,还可以用假设的手段教会孩子考虑后果。如果你打了他,他会怎么样?他的感受是什么?你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后果?你被别人欺负了原因是什么?你自己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杜绝这样的事情在发生?通过这些提问式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前因后果,并自己思考解决方案。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积极的鼓励,帮助孩子思考多种解决方案,比你自己思考其后果,得出答案。\r
我们初次当家长后的惯性行为就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并没有经过被引导的过程,只是在各种犯错、打击之后,自己被迫成长、懂得。控制我们的情绪,相信每个孩子在经过引导之后,都是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的。翻开舒尔博士的这本《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里面有众多的小游戏和实操案例,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主义,直接使用。期待每一个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意识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