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但是用周易和现有记载能推断出这两本失传奇书吗?

到底有这两本书吗?请看《周礼》,据载,太卜之官掌管三易,
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也就是说,《周礼》做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记载了历史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04:46:25

正如太愚在前文反复指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一体。连山和归藏,都是周易模型的应用方法。

1.连山。周易模型的本位图(图1)得两个艮卦相邻,艮为山,是为连山。此其一。其二,天盘旋转,造成天盘艮卦连续出现在相邻的卦位上,艮为山,是为连山。

周易模型的天盘和地盘均有八个卦,天盘艮卦随天盘旋转出现在地盘的八个卦位,共得到八个基本卦象,把相连续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卦象组合,称为连山象。例如,图1和图2是两个相连续关系的基本卦象,称为图1-图2连山象。又例如,图7、图8、图1、图2是相连续关系的基本卦象,称为图7-图8-图1-图2连山象。若需要用天盘逆旋以解释概念,则用天盘逆动而成的相连续关系的基本卦象组成连山象。例如,天盘由图1而逆旋至图8再至图7,则图1-图8-图7是连山象。

《周易》唯一可能与“连山”概念有关的论述出现在水山蹇卦四爻:“往蹇,来连。”来是指坤卦,以归藏演绎变动至图7得两个坤卦相邻,是为来连;图7又得两个艮卦相邻,是为连山。天盘由此而变动为国8得两个艮卦相重叠,是为连山;再变动为图1,得两个艮卦相邻,是为连山。

古人利用连山象来抽象概念以解释一切,可通过对《周易》之中的概念(和文字)的演绎和解析予以证明,——《周易》的概念,惟有用连山象才能作出合理而且正确的解释,由此又可反证连山易是周易的应用方法。

《周易》之中的《卦辞》《爻辞》《象辞》《彖辞》都是连山象的应用成果,甚至所有的小篆文字,也是古人利用连山象演绎成字的(其中一部分文字是用基本卦象演绎成字)。

需要特别指出,正确判断八卦的元字根,事关能否正确演绎和解读《卦辞》《爻辞》《象辞》《彖辞》等。太愚在早先忽略了《说卦传》第十一章中所说的“巽为绳直”,因而没有把纟字根作为巽卦的元字根,造成前文在解析《爻辞》《象辞》之中涉及纟字根的文字的演绎和解析出现错误,下面通过雷水解卦五爻解析予以更正,并使读者能够结合该爻《爻辞》的解读来理解连山象的概念及其抽象概念和演绎文字的作用。详解贴图附后。

2.归藏。天盘旋转,使天盘乾卦离开本位;当天盘旋转一周,则乾卦回归本位,此谓之归。所以,天盘旋转(归)把神所隐藏的秘旨予以破解,称为归藏。这就是《系辞上》第四章所云:“知周乎万物。”即周易模型天盘的周旋能够解释万事万物。

《周易》隐晦地论述到归藏的概念。《系辞上》第十一章:“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圣人把周易模型的中心掏空(“洗心”),安装上轴承,这样周易模型就隐藏了神的秘密,因此就可以用周易来判断吉凶。通过天盘的往和来,神所隐藏的秘密就可以破解出来。天盘谓之易,通过天盘的旋转破解出六爻之义,是谓“六爻之义,易以贡”。

《系辞上》第二章:“爻也者,言乎变者也。”意思是说,重卦的六爻,通过天盘的变动(用归藏演绎原理)演绎出来。《系辞下》第三章:“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天盘的旋转称为天下之动,其动,演绎出重卦的六爻。

天盘某卦出现在地盘的六个爻位(地盘的坎、艮、震,巽、离、坤)上进行归藏演绎(得到重卦的六爻的爻象以解释爻义),称为周流六虚。这就是《系辞下》第八章所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适所。”翻译为:易道总是在演绎中发生迁移,变动不定,流连于地盘坎艮震巽离坤六个卦位上(以演绎重卦六爻爻线),上下往来没有准定;刚柔发生变换,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规则以确定去到适当的位置上(来进行演绎)。

《周易》还具体论述到二爻位、四爻位,三爻位、五爻位,这就是所谓“二与四”“三与五”“同功而异位”,涉及到归藏演绎原理的应用(不详述)。

下面通过介绍水雷屯卦的二爻演绎,使有兴趣的读者加深理解爻的归藏方法。该爻的解析,早先因理解不到位,造成前文出错,借此机会予以更正。连山象和归藏演绎原理是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长期用来解释一切的方法,早期是经常应用的,因此也是非常成熟的,但周易模型失传两千多年以来,连山象和归藏演绎原理也失传了,重新解读必然存在许多理解上的困难,出错一时难以避免,希望读者谅解。

3.“连山”早于“归藏”。许多甲骨文文字,需要用到连山象才能演绎成字,这说明,连山象的应用,起码是早在殷商早期的事。归藏演绎原理主要是用来演绎解析六爻的爻义,而明夷卦的五爻有云“箕子之明夷”,这是用箕子的遭遇来解释明夷之义。箕子被纣王所囚,此所谓夷;后得武王问道于箕子,此所谓明。所以,箕子的事迹载入《爻辞》,足以证明《爻辞》的成书是武王以后的事,这也证明归藏演绎原理是在箕子事件之后才成为成熟的应用方法。

连山象的发明者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了,估计伏羲发明了由天盘八卦图和地盘八卦图所构成的模型之后(那时还没有配置完备纪时要素),古人就一直利用连山象来解释一切,直到夏朝时期,才利用基本卦象和连山象演绎出干支符号,并通过观测配置上北斗星象、二十八宿和二十四节气等纪时要素(二十四节气的配置可能还要推后)。

至文王被纣王囚禁,文王无所事事,就演绎归纳出归藏演绎原理,这也是后世称他为文王的原因所在。

祝读者诸君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