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问题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首先,联想的错根子在于没有核心技术,这与当年联想柳传志与倪光男之争有关,当年王选教授坚持让联想走技术创新这条路,而柳传志坚持走市场营销这条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编辑郭鑫认为:
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一;2014年联想完成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然而自此开始联想业绩也走上了滑坡的道路。自2015年智能手机业务出现衰退后,联想这位曾经的国产之星,就被媒体与消费者贴上了“衰败者”的标签,联想内部也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所面临的挑战、危机。
柳传志把联想打造成中国最知名品牌之一,同时也承认了联想存在的诸多失误。他今年2月份表示,“我们出现多少失误?我本人出现多少失误?毋庸置疑,今天的联想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多维度和不确定的。目前的时代,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足以颠覆一个行业,甚至社会习俗。”
回溯联想的兴衰,与手机的发展密切相关。智能手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浪潮:运营商补贴推动智能手机市场发展,中华酷联是国内的四强,联想的市场份额一度占据国内第一;互联网渠道蓬勃发展,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厂商迅速崛起,联想开始落后;线下渠道的焕发生机后,OPPO和vivo凭借线下渠道的多年积累开始爆发,联想进一步落后。
两次浪潮切换,联想均没能抓住战略机遇。
第一次浪潮,从运营商渠道向互联网渠道转换,联想的角色是“既得利益者如何保住地位”。这是一条分叉路。一条是继续拥抱运营商,获取巨大利润,弊端是机海战术,品质没有保障,对品牌伤害较大,不利于后续的社会化渠道发展。一条路是主动断奶,减少面对运营商的出货量,着手精品建设,这条路有利于长远,但当下难熬。
这也是联想和华为的分叉路,联想选择了第一条路,当时的日子很舒服,后来的日子却越来越难熬。华为选择了第二条路,当时差点没死掉,后来的路却越走越顺。
第二次浪潮是从互联网渠道向线下渠道转移。这个浪潮来势太快,2015年露出苗头,2016年就全面爆发。势头如此之快,除了OPPO和vivo坐享其成,其他厂商大都属于追赶潮流。在这次浪潮中,联想的失误不在于能否提前布局,而在于追赶的脚步太慢。
除了手机业务外,联想的落后还源于其对研发的不重视。从财务数据来看,联想研发投入很低,在联想历年的研发支出中,仅2015财年的研发收入占比达到2.6%,其余年份均低于1.9%,10年研发支出竟然不及华为一年。
在研发投入较低的情况下,无论是高端市场的定位,还是放弃低端市场的表述,都只是自欺欺人。如此低的研发投入,也难怪投资者预期变低,5年股价下滑56%。
柳传志代表的是贸工科路线(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研发排在后面),倪光南代表的则是科工贸路线(以研发为主,市场营销放在最后)。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贸工科路线绝对是最优的选择,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倪光南离开的第10年,联想用5亿美元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一;2014年联想完成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然而自此开始联想也走上了衰退的道路。
虽然联想在方向上屡有失误,但是毕竟底子在那里。最近,联想也展现出了生机。连续两年下滑的营收料在本财年恢复(微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