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基本没胖子?

我从饮食上来说说这个问题。因为皇上是真的不太能吃好一顿饭……皇帝是注定孤独的,这份孤独还体现在吃饭这件小事上。
有着全国最好的厨子,有着全国最好的食材,有着全国最好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0 02:55:25

我从饮食上来说说这个问题。因为皇上是真的不太能吃好一顿饭……皇帝是注定孤独的,这份孤独还体现在吃饭这件小事上。

有着全国最好的厨子,有着全国最好的食材,有着全国最好的厨房,皇帝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吃吃了吗?让我们直面事实:清代皇帝吃得很憋屈,吃饭都要按照祖宗的规矩……

规矩一:不能随便吃零食。

在饮食上清朝皇帝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

一般早膳在卯时(早6点半到7点半),晚膳在酉前(下午两点至三点),两膳之间有一次点心时间(下午茶),晚餐以后大约7点还有一次晚点。

在具体饮食上,一般用完正餐后会上果桌,果桌上就是各种水果以及点心零食,加上下午茶的点心时间,还有晚点的时间,感觉的确很丰富。

但除了这些时候,是不能随便乱吃东西的。

《延禧攻略》皇后用餐的场景,从吃的东西和种类来看,应该是正餐后上的果桌。

规矩二:太监先吃,皇帝再吃

在用膳之前,待膳太监会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块试毒牌,查看变色不变色,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还有就是检查各菜所用的原料配合在一起会否产生毒素反应。试毒牌是一种银制的半寸宽、三寸长的小牌子,如果饭菜中含毒,银牌就会变色,皇帝也不会食用,甚至还会追究厨师的责任,弄不好就要杀头。

用试毒牌检验过之后,太监再亲口将每道菜尝一口,谓之“尝膳”,确保万无一失。验证无误后,皇帝才示意待膳太监将自己喜欢吃的菜点盛至碗中,开始享用。

规矩三:吃不过三口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在他的皇帝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将皇帝用膳总结为16个字:“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无论哪道菜,即使它再可口,皇帝都不能连吃三口,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家规,叫作“吃菜不许过三匙”。吃过三口的菜立即撤下,怕有人在膳食上打主意,投毒谋害皇帝。

皇上用膳时,皇帝身后会有四名太监专门执行家规的,即便是皇帝,也得遵循老祖宗定的规矩。(吃饭还得被人看着……)眼睛看了哪个菜,旁边的太监就会将菜朝挪到皇上够的着的地方,用羹匙舀进布碟。如皇帝说句“这菜不错”,太监再舀一次后,便将这菜往后挪。假如连吃了三口,太监头就会喊:“撤”。而且此后十天半月都不会再有这道菜。宫中把这个规矩称作“传膳不劝膳”。

我们可以用同理心感受一下:假如你最喜欢吃的是火锅,吃了三口,有人给你撤了,并且告诉你半个月都不能吃了,心里得多难受。

皇帝,注定是孤独的帝王,在吃上也逃离不了孤独。按照规矩,清代奉行严格的身分差别,要求紫禁城里所有人都是皇帝的下属,就连皇后、太子之类的人也没有资格陪皇帝吃饭。

所以皇帝吃饭,永远是一!个!人!

即使被乾隆皇帝宠得不行的富察皇后,都不可能陪乾隆一起吃饭。(因此皇上斥责璎珞侍膳不合规矩,但还是接受了璎珞陪她吃饭,真是口嫌体正直呢..)

当然有个例外是过新年的时候。为了庆祝新年,新年皇帝皇后才能好好一起坐下吃顿饭,但是如果太后也在现场,这顿饭也不好吃了。

紫光阁赐宴图

为什么?因为清代注重孝道,太后如果在现场的话,皇帝和皇后势必要侍膳,就是陪太后吃饭。但是这个陪吃饭不是像今天陪谁吃饭,清代的侍膳全程要站着的,皇帝皇后也不例外。

被欺负的皇帝

光绪在吃上也不容易。有次吃货瑾妃送了一笼自己家做的点心给皇帝,皇帝吃了赞不绝口说: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点心,以后我不吃御膳房做的,你们家给我送来好不好。

根据《清稗类钞》,瑾妃这次进贡的点心是笼饼(馒头的古称)。

结果瑾妃面有难色,向皇帝吐槽:宫外要送东西进来,要层层贿赂太监侍卫才行,送进来一笼点心,已经花了一百两黄金了(没写错,是黄金!)

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幽禁起来在瀛台,太监故意欺负他,每次吃饭都故意摆一些臭掉的菜,让他饿肚子。如果请御膳房换菜,御膳房就跑去向慈禧太后告状,慈禧太后就骂光绪不懂得节俭。

所以,所谓胖不起来,无非是“管住嘴,迈开腿”。而皇宫很大,皇帝吃不好,所以自然是很难胖起来的。相比之下,如今的普通人在吃方面的享受都比皇上要幸福得多。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婚姻走势八字合婚旺夫女人十年大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