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有什么杰出的军功或者表现吗?为什么被称为“小诸葛”?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是新桂系军阀二号人物,1893年3月出生于广西桂林府临桂县南乡(今会仙镇)山尾村一个回族家庭,他和后来成为桂系一号人物、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是同乡。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4 06:14:17

白崇禧有三大厉害本事。

第一,擅长使用“人海战术”,淞沪会战时他亲自指挥桂系6个师对日本进行战术反攻,结果他使用了“人海战术”,造成桂系6个师一天之内全部报销。

第二,他擅长保存实力,昆仑关战役时他故意让中央军打头阵,刻意保存桂系实力,被属下称为“实乃民族罪人”。

第三,他擅长勾结外人对付蒋介石,两广事变前,桂系聘用了大量日本教官,虽然白崇禧打着“抗日”的旗号,但是想的却是“直取南京”,还一再安慰陈济棠,说“友邦(日本)”一定会同情和支持他们。

我要先声明,我所说三点绝对不是黑白崇禧,而是根据史料得出的结论。

首先,我不否认白崇禧确实具有军事才华,但是,军事才华和军事经验是相辅相成的东西,在军事上,没有经验或者错误的经验同样会害死人;我在之前“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这个问题里说过了,北洋时期军队之间作战在外国人看来就和“胡闹”一样,因为在外国人看来,北洋军队之间的战争就是互相朝天放枪,打完子弹收工的一出闹剧。

以至于一个刻薄的美国人还建议当时北洋恢复使用弓箭,因为“一个有步枪的北洋士兵在23米以外不会构成重大威胁,而一个熟练的弓箭手却或许能在280米之内构成真正的威胁。”

比如段祺瑞讨伐复辟的张勋,这场战斗根据英国人统计,一共战死了28个人,但是用袁世凯好友,英国著名记者莫理循的估计,双方至少打空了“5000万发子弹”。

当然,莫理循看法肯定是夸张,但是北洋军之间交战一点儿也没有后来抗日战争残酷和血腥是可以确定的。

而在1919年5月5日,在北京的英、美、法、日这些列强公使还共同达成了一个协议,协议内容是在中国没有南北统一之下,这些列强会对华武器禁运。列强对华武器禁运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中国各个派系武装都极端缺乏重武器,以桂系核心武装第七军为例,北伐时第七军全军只有三门火炮。

北洋军阀军队里的关刀队

低烈度、低火力,这两者构成了当时军阀混战时战争的主要特点,而白崇禧所谓的“军事才华”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锻炼出来的。

因为战争烈度低、火力低,使得“人海冲锋”成为一个流行战术,而相比其他军阀,白崇禧和李宗仁在广西大办民团,桂系士兵组织力和敢死精神还是可以的,所以,很快白崇禧就成为“人海战术”高手。

另外,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白崇禧和李宗仁、黄绍竑是什么时候打败陆荣廷和沈鸿英,击败唐继尧统一广西的?1924-1925年,当时军阀普遍处于军火禁运期。

但是,白崇禧在这种“臭棋篓子”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军事才华一遇到真正的近代化战争就抓瞎了。

在淞沪会战时,他亲自指挥桂系6个师对日本进行反攻,顺便说一句,反攻的建议也是白崇禧主动对蒋介石提出的,不是蒋介石坑白崇禧。

桂系投入淞沪战场的有第171师、173师、174师、176师、170师、172师等六个师,桂军采用乙种师编制,每师约一万人。白崇禧认为“桂军兵精气旺,与其坐困于阵地之上一点点被消耗,何不向敌人做一次大规模进攻呢?那时收到奇效也未可知”于是他主动要求进行一次反攻,而且在反攻地点选择上,白崇禧否决了顾祝同的正确建议,固执的选择了南翔、真如间出击,以压迫敌人入海的计划。

结果按照桂系宿将,白崇禧老部下蓝香山将军回忆:

白在地图上所划定的出击面很大,未顾虑到地图上的比例尺,须将桂军全部使用于第一线。又未对敌突前阵地施行严密的侦察,纯凭主观的推断。在攻击实施前,桂军也未腾出防域,集结兵力,作好部署,控制有力的预备队。加上桂军兵员来自民团,战斗技术不熟练,且缺乏战斗经验……白崇禧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盲目主张,廖磊跟着盲目指挥,以至桂军遭受重大牺牲,未取得任何战果。

抗战时期的桂系军队

桂系之所以遭受如此惨败,原因就是白崇禧照搬军阀混战时的经验,幻想采取“人海战术”对付已经完全近代化的日本陆军,结果被日本陆军重重教育了一次。

而这次惨败直接影响了白崇禧在整个抗战中的表现,淞沪抗战后,白崇禧处处保守,生怕桂系军队有折损。

说完了,白崇禧的指挥水平,接下来再说说白崇禧如何保存桂系实力的。

白崇禧保存实力在桂系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抗战时先后担任过第16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第46军175师参谋长,第31军135师副师长的桂系将领陆学藩就回忆说:

“广西防区属于夏威集团军。日军在龙门港登陆,袭取南宁,该团军首当其冲,新十九师受到损失。反攻前,昆仑关和高峰坳与敌人对峙的部队是夏威集团军,但没有作战。反攻后,三十一军仍在高峰说,四十六军则到邕钦路西侧,都系助攻方面,任务不重,根本没有损失。

昆仑关和九塘方面系主攻,任务重,牺牲大,那就不同了。这些对心计狡猾之白崇禧是心中有数的。反攻以后,夏威集团军在白崇禧亲自指挥下,有权使用部队,尽量使用别的部队,不动用自己的部队。夏威集团军始终在武鸣和邕钦路西侧方面,打些风流仗,看着敌人,可打可不打,因而不受到丝毫损失,争夺激烈,死伤惨重之昆仑关,始终是第五军和其他部队,这都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做法。”

最后,陆学藩总结到“(白崇禧)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置之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桂林保卫战

而在桂林保卫战时,白崇禧又一次“保存实力”,据桂系第31军副军长冯璜回忆:“白崇禧、夏威先把四十六军调出桂林,接着又把一八八师拉出来,无非是保存实力及照顾姻亲(一七五师长甘成城,一八八师长海竞强,和夏、白两人是亲戚)的结果。”

而重庆军令部的报告也证明了桂系在桂林保卫战时出工不出力“在座诸人,对保卫桂林之广西军,不战而溃,并遗弃大量之新武器及弹药等,多所猜疑。白健生悉此隐情,起而强为辩护,但措辞极欠圆满,闻者仍不置信。”

而当时从广西前线逃回重庆的亲历者也纷纷表示,桂系根本没有与日军硬拼的想法“全州、桂林一带守军,畏葸退缩,见敌即溃,不惜将重要城池,拱手送诸敌人。”

而早在1940年,当时高官王世杰就认为白崇禧有保存实力的嫌疑“予觉此公(白崇禧)为政客式军人,在作战时似缺乏勇气,去年湘北之役,几因此公而失败;南宁之失,彼实不能不负责任。”

关于桂系保存实力我最后再说一句,互联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桂系在抗战时付出了极大代价,浴血奋战如何如何,但是根据据刘斐披露,1936年“两广事变”时,桂系正规军外加民团,“一起约十多万兵力”;而到抗战结束,李宗仁与白崇禧两两相加,桂系所控制军队、保安团已经达到上百万规模。

最后,再说说白崇禧如何勾结外人对付蒋介石吧,其实这方面我在不同问题都说了很多次了。

早在918事变后,桂系就主动与日本勾搭,从日本大批引入军事教官,而早在两广事变爆发前,日本关东军已经决定“对西南派(广西派)给予物质援助,以此强化其作为反蒋势力”的策略。

在两广事变发动前数月,日本刚刚退役的大将松井石根赴两广会务西南派一众要员。松井回日后,日本军队使派两艘日轮满载军火和飞机驶人虎门,交给桂系。而在两广事变爆发后,桂系军队高举抗日旗帜,进入湖南,沿途发布公告,“立即与日断绝一切关系”,喊出“对日经济绝交”的口号,但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上海日文报竟然发文称赞两广是“顺应民意”。

松井石根曾经与白崇禧密商

而白崇禧在与广东军人会面过程中甚至还暗示自己已就两广反蒋事与日本驻广州领事进行了接洽,并取得了日本军方的谅解,日方表示愿意支持他们的行动;白崇禧还声言这就是彼此间的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

最后,白崇禧干脆露骨的说“友邦(指日本)方面,我们可再派人去联络,以过去几年我们同日本军方的关系来看,相信他们一定同情和帮助我们的。”

总而言之吧,白崇禧本质上就是有点才华的军阀,他的才华受制于当时中国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他也不懂现代战争,张发奎称赞白崇禧,认为白是“军事天才”这只是在当时民国环境下而言,到了抗日战场上,面对已经近代化的日本陆军,白崇禧所谓的“军事天才”一下子就露出底裤了。

到是张发奎所说白崇禧“足智多谋、非常阴险,不坦率,遮遮掩掩”这些特点,在民国特点环境下表现的非常突出。

ps:我绝对不是要黑民国军人,更不是“x粉黑”,而是觉得当时民国那种环境,所谓天才和现在贫困山区中学英语第一名没有区别,这些山区中学的英语第一名,就算他们天赋聪颖,但是他们没有英文环境,根本练不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白崇禧等所谓军事天才莫不如此。

我再说一个极端的例子,邱清泉曾经在战前用炮火射击,我们就对面对炮火,巍然不动,依然坚守阵地的部队大家赞扬,表扬为“排炮不动,必是十纵”;但是邱清泉部由于炮弹少,一共才打了900发而已,这个量别说二战,一战一场普通进攻战,炮火准备时炮弹数量起码也是“万发”起。

一万发炮弹和九百发炮弹,大家考虑过两者巨大的区别了吗?在九百发炮弹下能坚持的部队,换成一万发还能坚持吗?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