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的狗。
大概意思就是天地不会因为好坏而偏向某种生物或物种;圣人不会因为百姓的善恶而偏向好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
天地之间,其又橐(tuo)籥(yue)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的解释:
天地是没有情感偏见的,万物在它眼里都是如同草扎的偶。
智者是没有情感偏见的,百姓在他眼里都是如同草扎的偶。
天地的变化,如同一只“风箱”吧?
里面空虚,动而生风。
言多必失,不如静观。
我的理解:
这一章前两句常常被人用来表达天地的无情无义,把人当成猪狗之类的动物一样对待;“圣人”对待百姓也是如此。这完全误解甚至颠覆了老子的原意。
“芻狗”是用草扎起来,形像如狗一般的动物,主要祭祀用的。老子时代,狗是主要的家畜,那时可能还没有猪。
老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天地对于世间万物不会有特定的感情和偏见,在天地的感觉里(假定天地是有感觉的),对世间万物是一视同仁的。
那么一个明智的人,那个时代把有聪明智慧的领袖人物当作“圣人”(比如传说上的三皇五帝),也应该不带感情偏见的对待百姓。
这段话正表现了老子的“人生而平等”的朴素的人本思想;实际上也对“圣人”提出了应该对待百姓一视同仁的标准。
可惜中华文化和思想后来的发展,被“权力”或“权力集团”利用儒家学说,弄成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制度和灌输等级思想。这种等级制度和思想经过了两千多年,虽然发生过无数次你争我夺的战争和思想运动,但是结果却只是一次一次的往复循环。到今天为止咱们社会依然离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状态天差地远呢…。
老子用空虚而动的风箱来形容天地的变化,实在是非常贴切非常高明。风箱,静则空虚,动则生风。唯其虚怀若谷,才能动则生风。我们是不是从中可以悟出一点为人处事的道理呢?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言多必失,还是先静静地观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