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商业片的定义,明明白白的写着: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
这里有隐藏的几个信息。以此为切口来分析问题。第一,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这就决
商业片又叫娱乐片,同文艺片相比,往往叫座不叫好,文艺片叫好不叫座,为什么会这样?
《捉妖记》海报
首先从主观上说,文艺片不如娱乐片受众广,生活本已沉重,何不搞笑搞笑? 大年初一看《捉妖记2》这样合家欢的片子,(尤其孩子较小)再合适不过,票房不俗。
如果看《素媛》《被嫌弃的松子一生》,《牯岭街杀人事件》压抑沉重的体裁,总归叫人难受。
《素媛》海报
我们不能说糖衣炮弹不好,里面裹着药也不错。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样的片子,年轻人不爱看,因为他们还没到反思的年纪。总体来说看电影作为消费,主力军还是年青人。
《小时代》票房惊喜,口碑扑街又如何,赚钱才是硬道理,谁上心《三峡好人》? 《小时代》剧照
从客观上讲,投资人到院线市场,赔本的买卖有几个愿意干?在很长的一个时期, “ 好莱坞 ” 就是商业片的代名词。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从编剧,主演,导演,宣传攻势都为票房作铺排,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
有回报才能吸引投资者,请得起大明星,大导演,高水准的特效,保证精美的制作水平,院线大规模排片,这些无疑都是高票房的保证。《泰坦尼克号》《星际争霸》等哪个不是巨量投资?
而文艺片往以产定销,合不合观众的味口,有待检验,虽然寓教于乐,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但常常不够娱乐性。对于只想看场电影轻松一下的普通人,往往不够吸引力。
对投资者而言,仅有情怀是不够的。电影总归是商品,有其赢利的天然属性。
其实对于这一现象,也不必过于悲观。总有人不只忙着数手中的六便士,也惦记着天上的那一轮文艺的明月。 《花样年华》剧照
如果导演有心,拍拍《黄金时代》《让子弹飞》《芳华》这样的片子叫好又叫座的似乎也不难; 徐克《《青蛇》,王家卫《花样年华》这样的有号召力的导演,有明星加盟,剧本也好的就胜过无数王晶了。
《大话西游》当年也不理想,但而今已成经典。《无问东西》《大雪冬至》一类思想性很好,可观众不买单呀,比起许多无法上映的片子,《十七岁单车》《小武》《鬼子来了》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无奈,又似乎强在河蟹。 《 芳华》剧照
探索性的小成本文艺片,其实不适合在电影院生存,作为网上观看,夜深独品,一杯清茶或咖啡,看完抽支烟,思考一下人生,再完美不过了。
小情侣周末约会,吃着香甜的爆米花,或恐怖片或大片或者《再见前任3》催泪片,出了来依旧感觉生活美好,星光灿烂。
至于老头老太太,TV6看不花钱,或者社区广场免费观影,看看老片子,怀怀旧何乐而不为呢?
元元感谢您的阅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