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杀降”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我用语音输入法来说一下这个事情。苏州杀降这个事情,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究其原因其实是投降过来的,这些太平天国的降降药价太高,李鸿章的初衷也不是需要想杀掉他们。李鸿章的目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7 07:05:13

李鸿章的职业生涯分为两段,我们熟知的是他做了中堂大人,掌管北洋海军的后一段,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前期的陆军事业。李鸿章掌管淮军多年,打过的胜仗也数不胜数,尤以1863年克复苏州城一事而“扬名内外”。可他一生中打了那么多次仗,为什么独独这次影响重大呢?因为在此次战斗中,李鸿章犯了兵家大忌——杀降。



关于“苏州杀降”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李鸿章生性冷血、杀人如麻的;也有的说是因为李鸿章看到投降的几名将领并没有剃发,还在城内发现石碓堆砌的关卡,疑心太重所以动手杀降;还有的说李鸿章本就没有受降之意,之所以让程学启去谈判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不过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以郜云官为首的几人提出的投降条件实为李鸿章所不能接受,为防养虎为患所以鸿章动手杀降。



在具体分析郜云官等人提出的投降条件之前,笔者先解释一下“苏州杀降”究竟为何事。

1860年,苏州被太平军攻占。而1863年,为了破除天京周围的防护圈,使得清军最终可以将太平天国连根拔起,李鸿章率军兵临苏州城下。

由于苏州的战略位置和经济地位都很重要,所以驻守在此的太平军都把苏州城看作是不可丢失的地盘。他们在此配备了大量的火炮设施,布置了上万的精锐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的攻城计划很难成功。

就在李鸿章为此一筹莫展时,却听到了一则令人意外的消息,“城贼胆寒,颇有逆酋乞为内应。”居然有人愿意倒戈?虽然惊奇,但老谋深算的李鸿章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他按兵不动,对主动投降的郜云官等人暂予招抚,并派程学启妥善办理。

程学启

经过几番交涉后,清军这边最终定下要求,如果郜云官等人可以生擒忠王李秀成,或是提慕王谭绍光的人头来见,那么就准予招抚。二十四日正午时分,正当慕王谭绍光对众指挥,要求各王上城堵御之时,郜云官联合汪有为拔腰刀刺死了谭绍光,并联合众将杀死了谭绍光的余部,且于当晚打开齐门迎清军入城。第二天清晨,郜云官等人就提着谭绍光的首级来到清营。

本来事情到这里差不多就该结束了,李鸿章剩下要做的就只是安抚降众,解散或招募降军,可是事情的发展却还在继续。投降之后,郜云官等人提出的要求远远超出李鸿章所料,并最终导致了“苏州杀降”这一结果。

究竟郜云官等人提出了什么条件使得李鸿章大为光火呢?

据李鸿章于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三所写的奏折来看,郜云官等人献城后不久,就占住阊、胥、盘、齐四门,并在街巷各口堆石砌卡,防备心很重。除此之外,他们还把苏州城附近的太平军余党聚集过来,要求立二十个营。不止于此,他们“并乞奏保总兵、副将官职,指明何省、何任”。换句话说,郜云官等人不仅做出了很多看似极具威胁性的举动,居然还理直气壮地问李鸿章讨要官职,而且职位还不低。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别说李鸿章不能接受,换做是我们自己,恐怕也觉得不能就这么忍气吞声了吧?

清军围困苏州城甚久,虽说尚未攻城成功,但在与太平军的僵持中也绝不处于劣势地位。恰巧这时郜云官等人又主动提出倒戈,那么受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而不存在利益交换关系。所以,这个苛刻的要求在李鸿章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李鸿章列了三点原因解释为何要杀降。首先他就提到郜云官等人为太平天国卖命已是罪人,如今被迫投降却还有这般过分要求,根本是毫无悔过之意。因此,这群人“断不能无反侧之心”,而我们也“断不能遂其所欲”。

其次,接受叛军的投降本身就是有风险的,李鸿章举了曹沛霖和宋景诗的前车之鉴。曹沛霖于咸丰七年被胜保招安,而三年之后却宣布“天下已无主,我等当各求自全”,并确立“连合”太平军、捻军的战略方针,准备于是年攻打寿州。而宋景诗在咸丰十一年投诚胜保,之后多年屡立战功,不过在同治二年又与清军开战,并最终投奔苗沛霖。李鸿章举他们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一旦我们收了这些叛军,那么同样的事情也有可能降临到我们身上,前世不忘后事之师,警醒皇帝受降需谨慎。

最后,李鸿章再次强调苏州的意义重大。好不容易才得以复城,若是因为此次轻信郜云官这群人,而导致任何闪失出现的话,那么后顾之忧便无穷无尽了。

一段话下来,李鸿章想表达的意思已是淋漓尽致,而皇帝也不负所望,在圣喻中承认李鸿章办事“并无不合”,并“著李鸿章妥为筹办”。至此,杀降的事基本谢幕。

纵观其上,我们虽不能完全相信李鸿章在奏折中阐明的理由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也许其中也包含着其他因素,但至少对于整个“苏州杀降”事件来说,实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①《清实录》第四六册,穆宗毅皇帝实录(二),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版

②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李鸿章全集1》奏议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李鸿章全集29》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④黄清源《宋景诗投诚官军及攻打柳林团问题辨析》,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⑤池子华《对苗沛霖集团与太平天国、捻军关系的考察》,载《近代史研究》1989年01期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