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诞生于美国十九世纪60、70年代。
两部系列电影深受全世界影迷喜爱的科幻作品。
近几年《星际迷航》重启新的系列,视觉效果再上一个级别。
《星球
简单说一下,抛砖引玉了。
这两部现象级的庞大IP作品,全部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美国的60-70年代。
《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最大的共同之处,是因为他们都是诞生在冷战时期。在冷战阴云笼罩和政客们的虚伪嘴脸下,千疮百孔的外部世界已不再重要,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暂时不被人类染指的新空间——宇宙。
此时,摇滚音乐的反叛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代表智力超群,善于钻研但不愛社交的学者或知识分子的geek(极客)文化刚刚开始他们的狂欢。
《星球大战》故事的内核,是人与命运及世界的抗争。
这样一个庞大设定的科幻世界,其实带有浓厚的托尔金《魔戒》中土世界的即视感。但这个世界更加酷炫,因为科学与宗教与神话无缝连接到了一起。它的世界观,正是人们在现代科学与知识认知下对宇宙的幻想,也是真实世界的某种延伸——它既满足了人们的想象欲,又没有完全脱离现实。
它的核心,仍然是人的内在成长,以及他对对命运和世界的选择。
《星球迷航》故事的内核,则是对每个人自我的认同和对外来者的接纳。
星际联邦在每次探索任务是遇到的外来者,其实都是反映出每个人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就像伦纳德尼莫伊塑造的spock ,其实是我们在对抗世界或对话世界的自我投射。
《星际迷航》中最著名的最高指导原则规定:“每一个种族都有权在其本有的文化下进化,星际舰队的任何下属星舰或个人都不得影响外星种族进化过程、文化、制度、生活方式,影响的方式包括给予外星种族更先进的知识和科技。在拯救外星种族生命或其船只时也决不许违反最高指导原则,除非被拯救的种族已经受到了其他文明污染。”
这种对外来者和多元文化的尊重平等,其实正是星际迷航探索精神的内核所在。
《星际迷航》能够获得粉丝的喜爱,不仅是因为星际旅行有多么惊险或猎奇,而是在探索宇宙中表现出来的对各种形式生命的尊重和平等意识,这种超越种族、民族、地域的包容,平等和博爱,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有唤起我们共鸣的动人之处。
虽然都属于流行文化,但无论是《星球大战》还是《星际迷航》,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们依然能够击中全体粉丝的潜意识——人与命运的抗争、内部自我的认同,以及在经历过黑暗与毁灭之后,与新世界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