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来到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一度还很受国人欢迎,那么为何今天在中国生活、居住的黑人,会给国人带来诸多的困扰?我们首先从黑人来华的历史谈起。
首先普及一个人种常识,即黑人在
黑人来到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一度还很受国人欢迎,那么为何今天在中国生活、居住的黑人,会给国人带来诸多的困扰?我们首先从黑人来华的历史谈起。
首先普及一个人种常识,即黑人在世界的分布不仅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同样在东南亚、南亚和澳洲也有数量可观的黑种人存在。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种人被称为尼格罗人种,而分布在后一个区域的黑种人被称为尼格利陀人,也称“矮黑人”。而最早进入中国的黑人,便属于尼格利陀人。
黑人何时进入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志怪地理《山海经》给出了一些线索,这本书列举若干黑种人部落的名称,如枭阳国、厌火国、劳民国等等,对他们的外貌和风俗都有相关记载,其中最突出的特征便是肤色黝黑、身材矮小、卷发阔口,极符合尼格利陀人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南亚、南亚一代的黑人便已经进入中国境内生活。
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将黑人统称为“僬侥”或“僬侥氏”,也即矮黑人的意思。在先秦时期,有关“僬侥”的记载屡屡出现,由此可以推断当时黑人的数量一定不少。而在两汉时期,关于黑人的记载比较少,唯一的记载见之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书中称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可见当时仍有境外黑人归附中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书中鲜有黑人的详细记载,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印度史书的记载中,一窥当时黑人在中国的现状。据记载,当时的昆仑(中国古代对印尼、大马等地的称呼)自公元3世纪以来便成为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其贩卖的黑奴大都流向中国,而且这种黑奴贸易一直持续到明代。由于大量的黑奴从昆仑贩卖而来,于是在中国便有了“昆仑奴”的名称。
黑人在中国活动的极盛期是在唐朝,大都充当奴仆和艺人,另外还有一部分黑人充当水手、驯兽师和农夫的角色,职业定位可谓五花八门。黑人在唐朝被继续称为“昆仑奴”,但其来源绝非仅限于奴隶贸易,主要有4种途径:外国进贡给唐王朝充当官家奴婢的“贡品”;由西亚各地转卖到中国的私家奴婢;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的奴隶;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唐被遗留者。唐代的黑奴依然大部分属于尼格利陀人种,也有一部分辗转来自北非,称为“僧祇奴”。一般认为“僧祇”是马来群岛和唐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僧祇”即桑给巴尔人。
“昆仑奴”的数量在唐朝非常可观,且极受欢迎。当时雇工届流传着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类似于今天的菲佣,因为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很受欢迎。而“昆仑奴”因为体格健硕、性情温良、踏实耿直、忠诚勇敢,在豪门贵族家庭非常吃香,往往成为抢手货,而当时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陪伴,是一件相当“拉风”的现象。也正是在唐朝,“昆仑奴”开始正式走进中国的文学,在大量的唐诗、传奇中对他们都有描绘,其中裴铏创作的传奇小说《昆仑奴》对其形象刻画的最为生动,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佳作。
两宋及元朝,与海外诸国的交往非常密切,人员往来频繁,中国境内依旧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黑人,尤其是在元朝。至于明朝,情况比较复杂。明初朱元璋颁布“禁海令”,中断与海外的交往并驱逐外国人,黑人数量锐减。
然而等到成祖朝,政策为之一变,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岸国家的来往,这些地区的商人来中国经商的很多,并带来一定数量的黑奴。这些黑奴或在船上服役, 或赠给官方, 或卖给私人作奴仆,因此明朝时期广州、南京等地有较多黑人定居。然而,宣宗朝政策再变,重拾严厉的“禁海令”,黑人的命运再遭挫折,或被迫离境,或融合于汉族之中,再没有大规模输入的现象出现,黑人逐渐在中国销声匿迹。清朝因袭明朝的“禁海令”,情况大致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黑人在中国再次出现,并主要聚集在广州。这些黑人主要来自中东、非洲等较落后的国家,一般从事外贸生意,主要从广州倒卖落后的数码、电子产品和服装皮革到他们国家。开始他们只是暂居广州,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他们生意的扩大,逐渐变为定居,同时将老家的亲属也带过来,使得广州的黑人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态势。据统计,在广州的黑人数量已经超过1.6万(官方数据),并以每年以30%-40%的速度递增!
广州黑人数量倍增的背后,是一系列的管理和种群融合难题,黑人与当地市民的隔阂在不断加深,而对黑人的体味、生活习惯和外形作风的不接纳,构成了这些隔阂的主要基础。有抽样调查数据称,有69.8%的黑人采访者不愿意和当地人同住一小区,82%的采访者对现在的居住环境不满;而国人一面,有86%的广州白领和65%的学生对黑人持排斥态度,有82.9%的市民表示不愿意和黑人同住一个小区,而在小北路、三元里一代居住的中国人,认为黑人是治安隐患的基本上成为坊间的共识。当然,除了这些,与黑人间失败的涉外婚姻令许多中国姑娘处境尴尬,这些新闻屡见报端,更是增加了国人对黑人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