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和奴隶无关。
“怒”,上面不是有个“奴”字吗?
的确有,但这只因为“怒”是个形声字。
《说文》曰:“怒,恚也。从心,奴声。”
“奴”,是“怒”的声旁。
其实还不尽然。
按照《
“怒”,和奴隶无关。
“怒”,上面不是有个“奴”字吗?
的确有,但这只因为“怒”是个形声字。
《说文》曰:“怒,恚也。从心,奴声。”
“奴”,是“怒”的声旁。
其实还不尽然。
按照《康熙字典》的说法,“怒”,是“从心从弩省”。
就是说,“怒”的上面不是“奴”,而是“弩”之省略。
《康熙字典》说:“从心从弩省,怒若强弩之发人,怒则面目张起,凡怒当以心节之,故从心奴为怒。”
最后一句,显然是针对《说文》的解释而言的。
《康熙字典》的说法不无道理。
年代稍晚于《康熙字典》的清代大学问家段玉裁亦说:“古无努字,皆用怒”。
《说文》未见“努”字。
《唐韵》初收。
宋代《增韵》曰:“努,用力也。”
这个形声字,当为“从力从弩省”。
“弩”属古代弓中一类。《说文》云:“弩,弓有臂者。”
“弓弩”,皆须用力拉满才可将箭矢射出,有“用力”含义。
最初,“怒”用为“努”,一定因此;后来新造出“努”字,也源于此。
所以,“怒”和“努”上面“弩省”为“奴”,就不单单是“声旁”,还兼有“义首”的作用。
《庄子.逍遥游》说:“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里的“怒”,绝非“生气”,而是“用力”,道家讲“气”,“怒”就是“鼓气”——乘风而飞。
《庄子.外物篇》云:“草木怒生”,也不是说草木“生气”,而是发自内部的“用力”、“胀满”。现在仍然在用的“鲜花怒放”,保留的就是这个含义。
《后汉书.第五伦传》曰:“鲜车怒马”,这个“怒”,是“肥壮”“生龙活虎”之义,类似于“草木怒生”。
这应该是“怒”之本义。
但因为“怒若强弩之发人,怒则面目张起”,“生气”亦是这个样子,古人就将其引申为“生气”了。
《诗.小雅.巧言》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郑《笺》云:“君子见谗人如怒责之,则此乱庶几可疾止也。”此诗讽刺周幽王听信谗言,小人厚颜无耻,搬弄是非,终酿祸乱。
《诗.邶风.柏舟》曰:“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此诗倾诉家里家外受气女人的哀怨;一说是刺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
其实,第一首里面的“怒”,不仅有“发怒”之义,还有“奋力”之义。
第二首之“怒”,可以解为“发怒”,亦可解为“胀满”即“排斥”之态。
俗语说:“怒从心头起”,后来这个字主要用来表示“生气”很是贴切。但“愤怒”一词,仍然保留了“怒则面目张起”的气息“胀满”之义。
总之,“怒”,和奴隶没“半毛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