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值,这一条,就足以让大家清醒,高估值代表高预期,一旦发展不如预期,就容易带来双杀。所以,尽量还是多关注低估值的标的。首先,横向对比一下,1200亿美元意味着什么,这个数字几乎是72
首先,横向对比一下,1200亿美元意味着什么,这个数字几乎是720亿美元的两倍,更是相当于通用、福特和菲亚特-克莱斯勒三家巨头总估值的两倍多。而滴滴的估值目前差不多500亿美元左右。
这么高的估值是怎么算出来的?无论是滴滴还是优步,他们不仅不赚钱还在进一步的补贴、烧钱。优步IPO主要承销方摩根士丹利有关的文件显示,优步至少三年内不会盈利。该文件显示,预计优步今年的收入将达到100亿至110亿美元 ,而去年为77.8亿美元。在这样的预期之下,优步期望在市场份额牢靠后不补贴也能持续盈利,简单说就是先占领市场,然后提高价格盈利。(17年的滴滴也是这么想的,然后18年亏了100亿)。
其次,我们要知道这样的企业是如何估值的。明显,无论是国内比较流行的市盈率模型(P/E)还是另一类折现现金流模型(DCF)都是以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为基础进行估值,无论是滴滴和优步都不太适用这样的估值模型。
对于增长性互联网企业来说,目前主要使用的是P/GMV模型。P是每股价格或者公司总估值,GMV,是平台交易总量。用这个模型看,优步高估值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年优步的估值都会水涨船高。楼上也说了,尽管优步的增长速度放缓,但是仍然高到67%,这也是能支撑优步高估值的最大原因。
但是,获取市场份额后就能盈利吗?以滴滴的经验来说,未必。拥有中国9成市场的滴滴曾信心满满宣传2018年要盈利10亿美元,虽然两次安全问题让滴滴砍掉了赚钱的顺风车业务,但根本原因还是没有高补贴就没有高市场。而优步遇到的问题并不比滴滴轻松。
据消息人士透露,优步最强大的竞争对手Lyft 最近以150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融资,并可能准备在2019年初进行IPO。此外,包括Via Transportation和Gett在内的一众新竞争对手已经从戴姆勒和大众汽车等处完成融资,正在推出大幅的折扣优惠来吸引新客户。
在短期看不到盈利空间的情况下,为何摩根还要给予如此高的估值呢?当然不是指望着难以兑现的微盈利预期,而是在未来出行中,优步占据了这个极大的风口,无论是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顺便做成N种可能的某一种就可以放大优步的盈利预期从而顺利套现。
至于不确定性,那是留给接盘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