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辞去工作,放弃19年职业生涯和还算不错的年薪以及发展空间,现在全职带孩子的二胎爸爸,对于您的这个问题,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看法。
任何选择,都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刺
我是个辞去工作,放弃19年职业生涯和还算不错的年薪以及发展空间,现在全职带孩子的二胎爸爸,对于您的这个问题,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看法。
任何选择,都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刺激和触动
我在今年年初辞职做全职爸爸之前,参加工作19年,一直都是在互联网和软件行业,这个行业的主要特点就是工作特别忙,加班、出差是常态,平时就算是回到家里,也常常是面对电脑处理工作,要么就是打工作电话,脑子里面想的基本上都是工作、升职、赚钱养家的事情。女儿小的时候,经常会拉着我的手让我陪她一起玩,可我总是用“爸爸要忙工作”、“你自己玩”、“找妈妈去”之类的话来搪塞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就慢慢的不找我了,随着孩子的长大,到了有点懂事的年龄,有时候会冒出这样的一些话语出来,比如说“爸爸天天打电脑”、“爸爸不陪我玩”、“爸爸要工作挣钱”、“我有妈妈就好了”,听到这种话的时候,对我情感的触动特别大,孩子也不怎么亲我了,整天粘着妈妈,当时的感觉挺难受的。
经过这么一个事情之后,我开始进行反思,到底我做错了什么,但不管怎样,我确实错过了女儿最重要的幼年成长时期,当时就想,还有机会补救吗?
慢慢的自己会产生一种亏欠和补偿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会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尤其是每年会腾出一段时间的假期,固定的带孩子出去长途自驾旅行几次,修复和孩子的感情。
两年前,二胎元宝出生了,看着可爱的小家伙,那种亏欠和补偿的心态就越发严重了,怎么都觉得不应该再错过二宝的成长,在孩子4个大的时候,我就跟公司提出了辞职,决定回家带孩子,但那时候可能还不够坚定,老板看我这个情况,建议我调整岗位,不在负责繁重的技术管理工作,改成公司上市IPO工作的负责人,说这种情况不用出差,平时写写材料就可以了,很清闲,可以顾及到家人孩子。
听了老板这么说,当时摇摆不定的心让我又接受了这个条件,说实话,放弃几十万的年薪和一个参加上市企业筹备工作负责人岗位的机会,对我来说,挺难做出决定的,所以,在新的岗位,又干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期间,虽然没有出差,还是需要朝九晚五的上下班,而且因为住的离公司远,每天开车7、80公里,路上堵车厉害,一天要花费4个小时在路上,能够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仍然很有限,没办法,媳妇休完产假后,让老人过来帮忙照顾孩子。
没有什么是两全其美的,有得必有失
老人带孩子,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说白了,老人对待孩子,我总结了一下,就是五不原则:不饿着、不冻着、不缺觉、不生病受伤、不闹事。对孩子各种娇宠,衍生出很多问题。
一、宠孩子,喜欢帮孩子代劳,不注意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元宝一岁之前是妈妈带的,已经开始慢慢的有了自主练习一些基本技能的意识,比如抓勺子吃饭、拿杯子喝水,但毕竟是小宝宝,对于这些技能的掌握非常生疏,动作慢,容易把食物撒的到处都是,奶奶接手以后,看不下去,直接抢过来喂给孩子吃,导致孩子失去了继续练习的兴趣,等着老人来喂就好了。
二、老人的精力体力已经明显不足了。1岁多2岁的孩子,正是发展运动能力的时候,到处跑,上蹿下跳,老人一方面担心孩子受伤,另一方面自己又跟不上孩子的速度,干脆限制孩子的运动,经常把孩子拴在家里,要么就训斥孩子的运动行为,让我非常恼火。
三、老人受不了面对哭闹,喜欢用零食和电视节目安抚孩子。元宝的奶奶特别喜欢吃各种糖果,爷爷则很喜欢看电视剧,老人带着元宝的时候,只要不出去玩,孩子就经常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看电视,如果看到奶奶在吃糖,元宝也会要,不给的话耍赖大哭,奶奶哪里熬得住孩子这么哭闹,只能拿给孩子吃,任我们说多少次,这种情况也难以得到改观。
四、老人不懂得如何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孩子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会有各种能力的发展动力和需求,语言、攀爬、协调能力、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会在不同的时期得到训练和成长,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敏感期更是非常关键,需要家长把握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孩子的兴趣,及时进行训练刺激。老人对这些方面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和孩子说话不多,翻来覆去也就那么几句,没有太多的意识刺激孩子的语言、沟通的潜力,也不会考虑各种身体机能的训练,本着安全、健壮、不受伤的原则带孩子,会错过很多训练的最佳时机。元宝的爷爷奶奶带孙子的时候,和元宝总是反复几句话,“叫爷爷,叫奶奶”、“吃饱没有”、“喝不喝奶”之类的,没有太多的丰富的语言沟通和交谈,这样也间接导致孩子到了1岁10个月的时候,仍然不怎么能说话,只掌握了不多的3、50个简单的词汇,语言能力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和孩子的进一步沟通。
这个第四点,正是导致我选择辞职自己带娃的一个最主要因素。人生总是要做出选择,需要学会断舍离
思考再三,在今年过完年之后,毅然和老板辞职,回家做起了全职爸爸,转眼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了,说一下这期间的收获。
1、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我接手之后的两个月里面,孩子的语言一直只能说几十个简单的词汇。我没有气馁,坚持每天陪孩子多说话,说给他听,哪怕是没有回复或者咿咿呀呀的让我听不懂都无所谓,每天给读绘本给孩子听,一起看绘本,慢慢的孩子的语言开始出现快速的增长,五字短语、七字短语、短句,逐渐的冒了出来,词汇和逻辑也越来越丰富,这是让我特别欣喜的。
2、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陆续买了一些积木类、拼图、形状识别、蒙台梭利教育之类的适龄玩具,全都不是电子产品,每天陪着孩子一起玩,训练孩子的手指抓握、捻取的精细动作能力,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现在孩子去了蒙氏幼儿园,跟其他的孩子对比起来有一定的优势了。
3、孩子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发展。刚接手孩子的时候,小家伙的胆子挺小的,出门总是要抱着,不肯下地运动,我只能每天陪着他在家里奔跑跳跃,坚持每天下楼熟悉小区的环境,给他买了滑板车、扭扭车、通车、摇摇马各种运动器械,增加他对运动的兴趣,现在孩子已经完全克服了安全边界和安全感不足的问题,能够在我的陪伴下,在小区里自由的活动了。
4、孩子的规则意识得到的训练。我属于强迫症的类型,每天带着孩子都会注意各种规则和仪式感的训练培养,比如玩玩具的时候,玩完了要先放回玩具柜再拿新的玩具完,鞋子脱下来要放到鞋柜的指定位置,去幼儿园要跟老师问好、拥抱,离开幼儿园的时候要跟老师拥抱、挥手拜拜,得到帮助的时候说谢谢,吃东西之前要洗手,诸如此类的规则习惯,慢慢的强化给孩子。
5、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加强。元宝在我刚接手的时候,吃饭、穿衣、上厕所、穿鞋子全部要大人伺候,自己根本就不会,对这种情况,没别的办法,我只能逼着自己狠心、耐心、细心,每天手把手的教孩子,做不好也不着急,慢慢来,我曾经有段时间为了让孩子学会在幼儿园更换室内鞋,每天入园的时候都会守着小家伙脱鞋、穿鞋,一般每次10-15分钟左右,任由其他家长眼睁睁的看着我们爷俩,我也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给不会穿鞋的孩子急匆匆的换上鞋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基本自理能力掌握的好多了。
还有一些收获,不多啰嗦了,其实说这么多,想要表达的中心就是父母自己带孩子,往往会比老人带的更用心、更好。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妈妈辞职来做全职妈妈带孩子?原因很简单。
1、我是狮子座,强迫症,对待很多事情会非常上心,有耐心,有毅力,能坚持,妈妈是水瓶座,随遇而安,粗枝大叶。
2、妈妈是公务员,又是女性,怎么会愿意让她放弃稳定的工作和保证她一生生活质量的收入来源呢?
选择做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要考虑哪些因素
一、经济能力问题。
当下这个社会,房价高企,生活成本和养育孩子的成本都很高,很多家庭都背负着房贷、车贷,需要靠夫妻俩的收入来维持正常的运转,此外,两口子同时工作,有助于降低收入结构风险,规避因为一个人失业导致失去家庭收入来源的风险。
如果选择辞职做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把赚钱养家的压力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需要充分的考虑家庭的债务结构、储蓄规模、配偶的收入能否支撑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在出现突发性风险情况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储备进行应对。
二、家庭成员的意见。
辞职做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不是一个人的决定,一定要获得丈夫或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两口子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至于家里老人的意见,我认为意义不大了。
三、面对舆论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少人在选择做全职妈妈之后,总会有一些亲人、朋友嚼舌头根子,说你吃软饭、不挣钱、花家里的钱之类的话,总巴不得你重新出去工作才行,有一些朋友受不了这种煎熬,只得放弃了全职妈妈的生活,重新走入职场。
我在选择做全职爸爸之后的一段时间,也面临这样的尴尬情况,有一次在小区里面遛娃,一个奶奶跟我来了一段对话。
“爷爷奶奶回去了?”
“回去了,我自己带孩子。”
“一个男人不上班还是不太好!”(老太太脸上略带鄙夷的神情)
“我觉得挺好的。”
“如果我儿子不需要我帮忙带孩子就好了......”
“是啊,明明现在有机会自己带自己的儿子,为啥非要等到老了以后去带别人的儿子呢?”(有点挑衅呗)
直接把话给聊死了...................
从此以后,小区里面再没有人当我面嚼舌头了(当时还有一帮带孩子的奶奶和妈妈们在场)。
四、个人职业生涯风险。
职场瞬息万变,一旦离开几年,全身心投入孩子身上,势必会和职场脱节,远离职业圈子,将来要再返回职场,面临的挑战会大得多。
所以,如果只是离开职场几年的时间,在全职期间,一定要经常了解熟悉原来从事行业的发展动向,维系圈子关系,要么就了解一些感兴趣的行业发展情况,未雨绸缪。
五、育儿的知识准备。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仅是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更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尤其是育儿方面的系统理论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及时的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情况,做出判断和应对措施。
我在辞职之后,把10年前养育女儿的时候买的一些育儿的书籍翻了出来开始阅读,也买了一些育儿方面的图书回来开始读,主要是蒙台梭利的系列、《正面管教》的系列、林文采的《心理营养》等专著,每天早上6点起来看1-2小时的书,下午孩子午睡的时候看2-3小时,基本上每天的阅读时间在3小时以上,这些书籍对于缓解我的育儿焦虑、制定养育计划,帮助非常大。
六、全职妈妈岗位的心理准备。
育儿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希望、焦虑、失望的过程,磨练的是爸爸妈妈们的耐心、毅力,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往往会对育儿的结果抱有较高的期望,而这种高期望,恰恰可能给你未来的育儿生活带来很多困惑、焦虑、失望,甚至可能引起抑郁的情绪。
所以,如果做出了选择,一定要保持好心态。
七、时间管理的能力。
我现在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做家务,买菜,超市采购,洗衣晾衣,做饭,打扫卫生,给孩子洗澡,换衣服,带孩子出去运动,陪孩子游戏玩耍,所有的这些活动,能够让我在除了晚上睡觉以外的16、7个小时里面处于满负荷的状态,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思考如何养育孩子,阅读育儿书籍,研究孩子的食谱,为了孩子的成长殚精竭虑,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茶饭不思,带着孩子奔走在家和医院之间。
如果时间管理的能力不够,很可能会疲于应付各种琐碎的事务,让你疲惫不堪,对于这些挑战,你做好准备了吗?
说到最后的话
作为父母,我们其实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我们选择忍受十月怀胎的煎熬、养育孩子的艰辛,毅然决然的生下这个孩子,是为了养儿防老吗?是为了孩子的回报吗?还是仅仅因为对孩子的喜爱,因为生命、价值观的传承?
如果是后者的因素,选择做全职妈妈,还应该叫做牺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