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皇帝中,我最佩服杨广同志,短短的十五就把隋帝国给玩死了。大家一提起杨广就会想到京杭大运河,没有他中国南北交通将会困难重重,交通的不便,南方的粮食就运不到北方去,那
隋炀帝杨广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被黑化最严重的皇帝之一。由于唐朝对隋炀帝的刻意贬低,以及后世文人士大夫正统思想的影响,隋炀帝被描绘成了暴君、昏君的形象,尤其是《资治通鉴》的立场,影响深远。
其实隋炀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只是他的改革触动了利益阶层的根本利益,加上改革力度过大,与经济实力不匹配,同时隋炀帝又不能即使调整策略,导致形势恶化。
本文从四个方面的简述,还原一个真实的隋炀帝,并简要分析隋炀帝亡国的历史真相。
隋炀帝做了哪些影响深远的大事
隋朝是中国经历四百年分裂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历史虽短,但是地位非常重要。隋炀帝在位期间,秉承父志,对南北朝以来的政治弊端,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力度也非常大,很多措施直击政治弊端之根。我们挑最重要的几项来说明。
1.政治层面
①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即位四个月后,就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洛阳自西周时期起,就是列代王朝统治中原的基地,其政治地位无可替代。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有一个明显的南移和东偏现象,为了适应这个形势变化,东都洛阳的地位更加突出。
不过历经战乱的洛阳已经残破不堪,隋炀帝亲临洛阳察看,选择了新的地点,历时十四个月,建成了新都城。我们可以看到,从隋朝之后,洛阳的地位逐步取代长安,可见隋炀帝迁都是具有前瞻性的政治举措。
②颁布《大业律》
人们只知道隋炀帝法律严苛,岂不知那是一个误传,隋炀帝的《大业律》就是一个证据。《大业律》对隋文帝期间的“禁网深刻”,作了大幅度修改:
“除十恶之条。凡五百条,为十八篇。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
可见,《大业律》的一个基本出点就是宽刑,只是大业末年,由于叛乱不断,刑罚又开始变重。
③官制改革
隋炀帝官制改革力度相当大,它是从东汉末年的尚书台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最重要转型期,涉及到朝政权力结构的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由于内容庞杂,不细说,后面会说到官制改革的本质。
2.经济层面
①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将中国的南北水系贯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水路运输网。古代陆路运输不发达,水路是长途运输最重要的血脉。开凿大运河与迁都洛阳其实是一个整体,大运河的贯通,保证了南方的物资,可以通过水路运送到北方,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
隋朝短短几十年就灭亡了,但是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承担了中国一千多年的经济大动脉功效,其功绩后人不该忘,更不能敷前地听信政治谣言,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为了个人享乐。
②以漕运为龙头拉动经济
除了大运河,隋炀帝还修建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阳渠、汴渠等,一系列围绕漕运的水路贯通。随着这些大动脉的贯通,中国第一次实现了自南向北,从东向西的完整漕运网络。
3.推进科举制
科举制始于隋文帝,隋炀帝在大业二年,增加了进士科。此后数年,他又不断增加科举科目,扩大科举招生数量,完善录取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使科举制逐步走向完善。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大,本质上它应该是触动政治利益的深层革命,也是隋炀帝遭到打击的很重要原因。
隋炀帝亡国的表面原因
先简单叙述一下,历史上传统观点,所总结的隋炀帝亡国原因。
1.穷兵黩武
隋炀帝在位期间,打遍东南西北。北边征契丹,西面打吐谷浑,西面攻占城,南边攻琉球,东面三征高句丽。
客观上,隋炀帝的征伐,扩大了隋朝疆域,尤其是征琉球和契丹,但是刚刚完成国家统一,国力还没有恢复的情况下,战争给国家经济带来摧毁性的打击。
尤其三征高句丽,不光损兵折将,牺牲了几十万将士,后勤供给的劳工数量,达数百万之多,严重动摇了国家经济基础。就在二征高句丽期间,国内的叛乱开始爆发。
2.骄奢淫逸
关于隋炀帝的骄奢淫逸,《资治通鉴》描绘得最详尽,几乎把隋炀帝的每一项动作,都与此挂钩。比如修建大运河,巡游江南,建离宫等等。
3.残暴不仁
由于吏治腐败和起义不断,隋炀帝一改初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严刑峻法:
“帝乃更立严刑,敕天下窃盗已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帝以盗贼不息,乃益肆淫刑。九年,又诏为盗者籍没其家。自是群贼大起,郡县官人,又各专威福,生杀任情矣。及杨玄感反,帝诛之,罪及九族。其尤重者,行轘裂枭首之刑。或磔而射之。”
4.自甘堕落
面对天下汹汹之势,隋炀帝做起了藏头不藏尾的野鸡,他蜷缩在江都宫,不问国事。甚至有人向他汇报军队异动,都被他诛杀,以至于宇文化及的政变爆发,无人敢向隋炀帝汇报。
以上四点是史书上总结,隋炀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其中有些总结是对的,但是绝大多数没有说到根子上,甚至故意歪曲事实。
埋藏在史书外的隋炀帝亡国之因
隋炀帝亡国,确实有不顾国力大兴土木和四处征战的原因,但是根子不在这里。隋炀帝亡国的根源,在于他的改革触犯了门阀士族集团的利益,他被利益集团所抛弃。
1.杨广代替杨勇真的是阴谋吗?
历史上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隋炀帝以阴谋夺取皇嗣之位,说太子杨勇,在亲妈独孤皇后、杨广、杨素和老爹隋文帝的联合打压下,丢掉了太子之位。
这个说法太忽悠后人的智商。独孤皇后是杨勇的亲妈,若非不得已,独孤凭什么对亲儿子下毒手?按史书说法,杨勇好奢侈,宠妾室,让老妈不开心。这个也许是事实,但是不开心就要对亲儿子下死手?说不通,至少杨勇是讲孝道的孩子。
杨勇被废的真相是,他不是隋文帝政策的拥趸,不能继续隋文帝的政治纲领,而杨广在政治理念上与父亲高度一致。
杨广是装出来的吗?不是,他真的与隋文帝理念一致。事实上,杨广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改革,都秉承了隋文帝的遗志。这才是杨勇被废,杨广上位的原因,跟奢侈、宠妾室没多大关系,政治家怎么会把目光盯在这种事情?
2.迁都洛阳,游幸江都背后的刀光剑影
迁都洛阳、游幸江都,都被当做隋炀帝骄奢淫逸的证据,其实这里面有个天大的秘密:隋炀帝迁都的政治目的,是为了避开门阀士族集团的掣肘,游幸江都,其实是二次迁都的筹划。
隋朝是怎么建立的?是杨坚从北周宇文家族手上夺来的。为什么能夺来?因为杨坚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门阀士族集团,这个集团以家族势力为基础,相互之间以联姻模式,构成庞大的利益集团,成为帝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门阀集团强大到什么程度?可以改朝换代!比如司马氏代魏,比如北周代替西魏,比如刘宋代晋,其背后都是门阀集团的大手笔。
杨氏由门阀集团推上皇位,但是杨氏坐上皇位后,必然又成为门阀集团的靶子。隋文帝在位时,就一直致力于摆脱门阀集团的控制,其中迁都就是很重要的举措之一。
隋朝的门阀集团也称关陇集团,其势力集中在关中和陇右地区,无法根除,迁都洛阳,就是为了从根子上摆脱门阀士族对中央政权的影响力!
看懂了这个背景,你才能明白,喜庆的迁都,背后其实是隋炀帝与门阀集团的刀光剑影!营建江都宫,不是为了看美女,更不是为了赏琼花,是隋炀帝力图将政治中心再次南迁的深谋远虑!
3.大兴土木不是为了个人享乐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隋炀帝为何不顾现实,拼命大兴土木,急匆匆赶工期,为此不惜调动百万民工,他的危机意识很强!
隋炀帝要打造的是,北面以洛阳为都城,南面以江都为中心,一个政治中心,一个经济中心,二者以大运河贯通,形成中国新的大动脉。这条大动脉建成,长安的中心地位就一落千丈,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集团就彻底歇菜了!甚至关陇集团反过来对洛阳形成依赖性。
正因为政治图谋太大,遭到的反对声就会越强烈,营建的速度必须加快,投入的力度也就必然超负荷!
隋炀帝为此把自己变成了工作狂人,你看看他的行程,简直是“飞人”,哪有时间享乐?
4.一场皇权与门阀集团之间的厮杀
到此,我们揭开了隋炀帝亡国的本质:隋炀帝在于门阀士族集团的斗争中失败了!
杨勇之所以被抛弃,就是因为他与门阀集团走得太近。对门阀集团的依赖,只有一个结果,皇权旁落,走西魏和北周的老路!所以,杨勇被废是隋文帝深远的政治谋划。
前面提到的隋文帝官制改革,其实跟科举制一样,都是为了制约门阀集团的特权,尤其是科举制,打开了庶族集团进入上层统治集团的大门,是一场对门阀集团的革命运动。
隋炀帝的失败在于,他脱离了历史现实,过于急切,导致国家经济不堪负重。农民起义如同导火索,给门阀士族集团找到了反击的机会。真正给隋炀帝致命打击的是杨玄感、李渊、宇文家族,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标签:门阀集团!
这也是李唐建立后,拼命诋毁隋炀帝的原因所在。
隋朝灭亡密码:它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型期
这是一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隋炀帝恰好与历史的轨迹重合,他必须承担这个重任。我们发现历史的转折关头,是那么的相似。
秦朝二世而亡,新朝一代而终,隋朝又是二世而亡。这三个王朝,都是历史的转折关头,秦朝过后是士族阶级登场亮相;新朝亡后,是豪门士族集团粉墨出场;隋朝灭亡过后,是庶族地主阶层的天下。
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次重大转型,意味着一次上层集团利益的再分配,是一次结构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过程必然惨烈,必然有人要牺牲品。秦始皇、王莽、隋炀帝就是这三个历史转折点的启动开关,他们开启了一个时代,也必然会成为下一个王朝的负面宣传典型。
他们被视作规则破坏者,受到鞭挞。其实他们是伟大的,他们为历史的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
所以,我们应该对隋炀帝表示致敬,他不是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