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里根本没有温酒斩华雄的情节,为何却又能如此传颂世代?

这就像现在的古装电视剧一样,多多少少都会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一些艺术添加,这样就有助于吸引观众,加深观众的印象。
历史故事也一样,就比如在历史上好多的历史人物,流传下来的关于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05 07:50:24

关于“三国”,有太多太多精彩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看三国这段历史,主要依据有两个。

其一是作为正史流传至今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原本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后,入晋担任晋平令、著作郎。这一版的三国,基本可以断定为史实记载。当然陈寿的《三国志》长于记事,文笔简洁,剪截得当,深受赞许。但是由于过于简洁,以至于后世看起来会感觉很多事情记述的不够详细。于是,南朝裴松之开始为《三国志》作注。主要在训诂上下功夫,增补了一大批史实叙述。因此从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方面来说,裴注完全不亚于《三国志》,我们今天所读的《三国志》也基本上都是带了裴注版本的。

其二是作为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明代的小说家。我相信百分之七十的人提到三国的精彩故事,多是以此书为根据。因为小说的传播途径比正史的传播途径太广泛了。随便一个市井小民,即使他大字不识几个,也能说出一段《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段,是出自《三国演义》的“温酒斩华雄”。

首先来说一下《三国志》当中的记载:坚(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就是这短短的二十一个字,就将孙坚斩华雄的历史片段写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笔带过。孙坚重新收兵,在阳人这个地方,大破董卓的军队,斩首了他的都督华雄等人。

假如我是罗贯中,我是一个小说家,我肯定是不愿意就这么一句话就把这件事情结束的。我要写我的主角,在《三国演义》前30回,主角毫无疑问是刘关张三兄弟,大反派明显是曹操。我不要一个配角这么抢主角的风头。但是孙坚在前三国时代的表现实在是过于抢眼,而主角这个时候的实力又如此的不堪。

我们不妨再看一下《三国志》,在关羽的传记中,关羽闻名天下的第一战是万军之中斩杀颜良。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温酒斩华雄”。可是,主角必须先出名,怎么办?把斩华雄的事迹加给关羽的身上,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可以让主角的实力提前得到展现。二,可以消减配角孙坚的戏份,让他的表现没那么抢眼。没有比这个主意更合适的了。

好,我们来细品一下罗贯中笔下这段精彩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董卓进京,祸乱东汉朝廷。曹操发矫诏动员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共召集十八路诸侯会与汜水关前。各路诸侯共同推举袁绍作为诸侯联军的盟主。

为了衬托主角的实力,得先让华雄看起来十分凶猛。于是,罗贯中给了华雄一个相当凶狠得外貌描述:“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短短的十四个字,包含了虎、狼、豹、猿,每种动物都是凶猛的代名词。光有外形凶狠是远远不够的,得派出一些酱油角色来给华雄洗洗刀了。

先突袭鲍忠,斩于马下,再夜袭孙坚,斩杀孙坚大将祖茂,使得孙坚仓皇逃窜。要知道,孙坚向来是以勇猛而著称,而他手下的四位大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每一个都不是弱者。看看后来赤壁之战时这几人的表现就知道。而华雄能败孙坚、杀祖茂,已然说明了华雄的实力。

接着是第二天了,此时,我们的主角还不能登场。主角登场必须得是救场。十八路诸侯,先后派出俞涉、潘凤出战华雄,都是时间很短就被华雄斩杀,俞涉更是不到三合就被斩杀。而潘凤已经成为近年来得网红,原因就是他的出场铺垫也很多,什么“上将潘凤,手执一百八十斤的开山大斧”,以至于他被斩于马下时前后对比的尴尬。

诸侯这时候都表示无奈了。主角才能登场。而且,不能直接写主角跟华雄大战数十回合才斩杀华雄。那样会显得主角的实力也就比华雄强一点点。

罗贯中在这方面的处理可以说十分精妙了——温酒。当主角把华雄的人头扔到帐下的时候,杯中酒尚温。也没有正面描述战场上的厮杀。就是很快,并且很轻松地解决了战斗。

不得不说,“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虽然不符合史实,但是,艺术加工的手法已经让我们不再去关注什么史实,读起来心潮澎湃,有几篇小说能给我们带来如此震撼人心的情节的呢?

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事情的叙述了,这是一个小说艺术发挥到极致的作品,值得世代传颂!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