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自2015年起执行“数据中台战略”走在前面,除此之外,腾讯、华为、用友、京东等都结合自身优势开启数据中台的探索,并提供对外服务。
9月30日,腾讯发布的战略与架构升级中,提到
有幸读过《企业IT架构转型知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量与架构实战》,从书中也吸取了阿里数据中台建设的一些思想。(这本书很不错,建议大家阅读以下)
阿里最早的时候,是只有淘宝的,后来有的天猫,我们就那这两个举例,如果没有数据中台的话,淘宝是一个系统,天猫是一个系统。这就是\"烟囱式\"的架构, 也就是每个业务线虽然类似但都各自搞一套。
这样\"烟囱式\"的架构,会有什么弊端呢?
重复建设和维护带来的重复投资:这个好理解;如果除了淘宝、天猫之外,想再建一个类似的系统,里面包括会员、商品、商家、物流、支付等等功能,一定很浪费资源。
打通烟囱式系统间交互的集成和协作成本高昂:一个客户在淘宝买了一件商品,又在天猫买了一件商品,那么客户应在在淘宝或者天猫任何一个客户端上,看到这两个商品;现在如果是两个独立的系统,那么很多类似的功能,做起来会非常费时费力。
不利于业务的沉淀和继续发展:例如某个业务流程需要优化,那么就要在每个系统里面改一遍。
“大中台,小前台”说白了可以看成:淘宝和天猫都有很多类似的功能,那么把这些功能单独的抽出来,作为一个一个独立的系统,比如会员系统、商品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等等。一个完整的系统,就是一个前段+各个流程所需系统组成。
那“大中台,小前台”的共享服务体系到底有什么优点呢?
服务可重用:例如淘宝和天猫都要有支付,那么就单独做一个支付服务;不必为不同的前端业务,开发相同或者类似的服务。
服务被滋养: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服务最不需要“稳定”。服务需要被不停的滋养,促使服务不断的自我成长,这样服务才能最终成为IT资源,而服务所需的滋养正是来自新的业务不断的接入。
服务助创新:共享服务平台中的诸多服务是经过清晰的沉淀,可以通过重新编排、组合,快速的响应市场,达成创新,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儿——快。
服务敢试错:共享服务平台由于具备快速编排、组合服务的能力,可以以较小的成本投入来构建出一个新的前端业务,即使失败了,公司损失也很小。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我会持续分享Java程序开发、架构设计、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会点代码的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