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目前的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保险这两年真的非常火爆,借助互联网构建了全新的销售模式,不但极大了提升了保险的覆盖面,也提高了国民的保险意识。而个人觉得国民保险意识提升真的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有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5 20:11:33

京东进军保险行业,为什么BATJ偏爱互联网保险?

2017年以来,保险牌照批筹明显收紧:据《证券日报》统计,2017年只有6家保险公司拿到牌照,2018年目前也仅有2家保险资管公司获批筹建。然而,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仍有众多资本对保险行业趋之若鹜。其中,以BATJ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的跻身,俨然要将保险行业推向新的发展高潮。

据统计,目前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已通过设立、投资等方式悉数入局保险领域,小米、去哪儿、途牛等互联网第二梯队也正加速进军保险行业。迄今,互联网巨头所持有的保险牌照及保险中介牌照(保险经纪与代理牌照,即保险销售执照)已超10个,且BAT们仍在争先“抢夺”保险牌照,如此前已经拥有一块保险经纪牌照的京东,刚刚又通过巨额入股,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保险牌照。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若想将自身优势与保险业务“强强联手”,就必须取得牌照。

1

争夺保险牌照!

互联网巨头加速跑马圈地!

2013年,阿里、腾讯和平安联手创立了国内首家互联网财险公司:众安保险。这一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也是互联网着手布局保险业的元年:继以“三马”合力成立众安保险之后,互联网巨头们便各自为战开始了保险圈地。

业务布局来看,阿里巴巴无疑最具有代表性:2015年年底,旗下蚂蚁金服成立保险事业部,着手搭建互联网保险平台;2016年下半年,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正式提升为保险事业群,这意味着保险成为蚂蚁金融服务中的重要一环;2017年年中,蚂蚁金服全资成立保险代理公司,全方位进入互联网领先行列。

保险牌照来看,互联网巨头多走出了曲线进军之路。由于试水初期拿下保险牌照绝非易事,故BAT们退而求其次转向了保险中介牌照。然而,保险经纪和代理牌照多有局限,持有者仅能作为保险分销平台开展业务,无法参与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因此投资入股等间接持牌方式也逐渐为BAT们所青睐:截至去年年底,阿里、腾讯、百度、新浪、苏宁共入股了12家拥有保险相关牌照的公司,其中蚂蚁金服就独占了6家。

目前在BATJ的保险布局上,阿里手持国泰财险、众安保险、新美相互保险这三张保险牌照,以及两张保险代理牌照。腾讯也集齐了寿险、财险与中介牌照。暂落下风的百度仅握有保险经纪牌照,此前与太保产险筹划设立的财险公司刚刚于10月12日终止了发起工作。京东除了安联财险这张保险牌照外,还全资拥有一张保险经纪牌照。

2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爱保险?

互联网对于保险业的渗透,实际上是流量“变现”的重要一支:BAT们敏锐地捕捉到了用户的保险需求,而流量巨头们自带的大数据与线上场景,又是能够迎合甚至引领需求的天然优势。

首先体现出互联网溢出效应的,是保险渠道。传统险企多依赖个险和银保渠道,而个险渠道建立周期较长、银保渠道费用居高不下的现实,也一直是困扰险企的难题。互联网作为新渠道的加入,以及对于传统渠道的拓宽与沉淀,迅速收获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保监会记录的95亿份新承保保单中,约有65%在互联网销售。且这一比例仍在上涨。

其次展现出互联网独到特征的,是场景保险。由于场景险与线上场景结合度高、保费低,相较传统保险产品更易于在特定互联网平台上推广。如淘宝商城的运费险、百度外卖的延迟送达险,都是场景化保险合作的代表。另外,互联网基于对用户场景数据的分析,还能实现较好的外拓功能:如京东安联财险将基于3亿活跃用户和千万会员在京东各场景浏览、购物、服务、售后等行为的数据积累,以对用户群体进行年龄阶段、居住环境以及购物偏好等画像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保险产品设计。

另外突现出互联网保险优势的,是保险保障。这背后自然是互联网巨头的战略眼光:早在2015年10月,时任蚂蚁金服CEO的彭蕾便表示,阿里未来对保险业的布局可概括为“回归保险的初心”,即在互联网的空间里突出保险的保障功能,同时实现“平台”+“牌照”的大战略。近在今年7月京东领投安联前夕,刘强东也表达了“让保险公司回归保险”的规划。

总的来说,互联网+保险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业界也一直有“保险是最适合借助互联网创新的金融业务”之说。结合渠道、场景与保障,我们不难想象:基于互联网场景,满足人们在不同场景中差异化保障需求的一对一定制服务,且自投保至理赔皆可在线完成的互联网保险时代,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3

互联网保险下一站:保险科技!

从上述互联网对于保险的革新中,不难发现科技对于保险的改造力量。“用技术助力保险机构,以更好地服务个人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如是说。

2016年以来,“Insurtech”(Insurance technology)概念异军突起,至2017年,中国保险科技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麦肯锡)。根据咨询公司OliverWyman统计,2016年中国保险科技市场规模已达3630亿元。OliverWyman还预期,到2021年,中国保险科技市场规模将达到1.41万亿元。

政策无疑也支持了这一趋势:在2017年获批筹建的4家保险公司中,每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保险科技。这一方面意味着保险科技正逐渐受到资本青睐,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未来的政策风口。

当下,基于数亿互联网用户数据的大数据技术,以及基于互联网行业背景的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学习等互联网技术,都已在互联网保险细节中逐步落地,实现了智能风控、智能定损、自动化理算、智能核保等功能。如:蚂蚁金服于2017年6月应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技术研发的“定损宝”产品,以及于2018年7月上线的“全流程AI快赔”服务,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先进应用。

目前,科技浪潮已助推保险科技成为新的行业风口,且这一趋势正在向纵深演进。从整个保险产业链看,自销售到风控,自理赔至反欺诈,科技业已渗透进保险各个环节;从各个保险细分市场看,自财险至寿险,自传统领域至新兴领域,都出现了保险科技的身影。以专注于建设工程领域的互联网保险服务平台工保网为例,平台现已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力量,实现了在线投保、审核、支付、出单的全流程业务管理,将为用户提供包括在线投保、风险评估、保后管理等一站式服务。

正如人保财险监事会主席所述,金融的未来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保险的未来也将属于保险科技加盟下的互联网保险。

▎本文系工保网原创作品,作者龚保儿。部分内容综合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若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回复“转载”!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