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有始无终。常始,终是人为或生物归根。我们不能将《道德经》归类为“科研成果”,因为《道德经》属于哲学领域,而且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
我们不能将《道德经》归类为“科研成果”,因为《道德经》属于哲学领域,而且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个方面为大家讲述有关于《道德经》的智慧:
一:《道德经》的成书过程,二:老子是怎么写出来《道德经》的?
一:《道德经》的成书过程
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楚国苦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鹿邑。
老子做过周朝的图书管理员,一向注重研究学问,在公元前516年,在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中,贵族王子失败,带着典籍逃走,老子也没有书可管理,就骑着自己的青牛离开东周来到函谷关,在镇守函谷关的周大夫尹喜的邀请下,写下了《道德经》。
《道德经》原名为《老子》,分为上下两篇“道篇”和“德篇”,写完这本书之后,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从此不知去向。
《道德经》这本书被奉为中国哲学的鼻祖,其中以“道可道,非常道”为开篇,提出了最高的哲学概念“道”,在后面几千年的文化演变之中,很多学说中都以道为核心,但是将道阐述的淋漓尽致的,非《道德经》莫属。
这本书将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为一体,以“无为”为思想核心,通过辩证法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老子是怎么写出来《道德经》的?
很多人对于智慧有一个误区,以为智慧是通过方法研究出来的,其实这是错的,真正的智慧是用心感悟的,就好像《道德经》。
中华文化的三根顶梁柱,分别是儒释道,而《道德经》就是道家思想的智慧根源,伟大程度无需多言。
所以,很多人就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老子能够写出来《道德经》呢,答案就是需要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加上人生经历,再加上悟性。
刚才我们就提到,老子最初是在周朝做图书管理员,正因为这个工作的原因,才可以接触各家学说,研究学问,所以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这为他写《道德经》奠定了基础,这个就是他拥有的知识。
而知识只能作为一个基础条件,除了知识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是经历。
这种经历一定不是很潇洒和精彩的,而是很痛苦的经历,因为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必然是在痛苦中沉沦和历练出来。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痛苦才能让一个人非常冷静的思考,人生所有的开悟也都是在痛苦之中产生的。
比如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他的一生经历了诸多苦难,才能有如此的成就。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思想家都是在痛苦之中逐渐修炼并且开悟的,比如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人,人称王阳明。他也是在人生最痛苦的时候,在阳明洞开悟,才有了后来的阳明心学,那一天也被人称为阳明山悟道。
第三个条件就是悟性,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经历痛苦之后有所成就,在痛苦之中历练和成长自己,但是有的人在痛苦中逐渐的沉沦,其中的区别就是在于悟性。
一个人有知识,有经历,也要有悟性,才能够在痛苦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