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会在当时被一些人敬重?

心语:不愿意的回答
时代不同了,思维就变了。若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有些事,有些人,就跟不上时间赛跑了。
唉……,看三国演义,人们把诸葛亮当贤能、圣者,可天下精英却无人投奔为他效劳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3 13:12:38

谢邀。

诸葛亮不是被当时一些人敬重,而是被当时绝大多数人们所敬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之所以能被人们广为尊崇爱戴和敬仰,不仅仅因为他有着卓越非凡的才能,而在于他身体力行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诸葛亮27岁时(207年冬),刘备三顾茅庐。从此,他开始了一心辅佐刘备及后主,投入到创建蜀国,兴复汉室的事业之中,直至54岁病亡。223年,刘备临终托付后事,作为托孤重臣,他更加尽心竭力辅助刘禅。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汉末三国那个乱世,诸葛亮尽管权倾朝野,但他始终尽忠职守,恪守臣节,为国家为百姓,夙兴夜寐,废寝忘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廉洁奉公、两袖清风

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一辈子生活节俭朴素,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死后无盈财,其在上表称:自己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没有一点多余财产。

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三、严肃法纪、赏罚严明

由于刘璋暗弱,蜀中法治废弛,一些贪赃枉法者大有人在。有鉴于此,诸葛亮真正做到了立法公开,执法公平、严明,’赏罚必信’,’不避恩仇’。他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依法办事。在蜀中形成了’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四、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如:经济上实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休息养生政策,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发动士兵屯田生产,减轻百姓负担;注重兴修水利,诸亮亮’踵迹增’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恢复盐铁官营,鼓励养蚕织锦,使盐铁和蜀锦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蜀中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的繁荣局面。

诸葛亮能任人唯贤,使确有才能的人能够脱颖而出。他重视对官吏的选拔考核,鼓励推荐人才。他还亲自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选定了如蒋琬、费祎、姜维等接班人,能在他去世后,使蜀汉政权延续了30年。

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难能可贵的是,生前身后都能受到百姓的拥戴敬仰,而诸葛亮真正做到了。其不论是在世之时 还是身殁之后,蜀中人们都对他真心相敬,魏、吴方面对他也敬佩有加。孙权评价他:’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

234年春,诸葛亮在北伐中病故五丈原,噩耗传来,举国上下无比悲痛,百姓纷纷要求为其立庙,朝廷碍于封建礼制未予准许。于是百姓在巷陌、在野外等,竞相进行私祭。后主刘禅不得不顺应民心,后下诏在沔阳为其立庙。这一切都充分反映了蜀汉百姓对诸葛亮无比崇敬爱戴之情!

最后用《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的一段话结束本篇,不管陈寿的评价是否公允,那就见仁见智吧!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