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生前饶恕了两个不该饶恕的人,其一为李斯,当年秦始皇下逐客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其列,靠《谏逐客书》说动了秦始皇,成功留在秦国;其二为赵高,赵高做中车府令的时候曾犯下重罪,按
公元前207年,赵高被砍死在秦宫大殿,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动手杀他的,居然是他的宦官同僚。
这个动手砍死赵高的人,名字叫做韩谈。
韩谈原本是秦皇宫里的一名宦官,在此之前,他属于那种默默无闻的“小透明”。
但是因为诛杀了赵高,韩谈得以青史留名,他之所以能成功,还有赖于秦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就是秦三世公子子婴。
那么,子婴与韩谈,是如何杀死赵高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在他死后,一场足以毁掉秦朝根基的惊天阴谋正在迅速地展开。
阴谋的策划者与实施者,正是赵高。
原本,按照秦始皇嬴政临终前的意思,是决定把大权传给公子扶苏,扶苏虽说在执政理念上,与杀伐决断的秦始皇常有冲突,但秦始皇依然认为,扶苏会是一个贤能的君主。
尤其是扶苏性格“刚毅而武勇”,再加上有大将军蒙恬的辅佐,必能让大秦走向辉煌。
按照这个想法,秦始皇在病重之时,就留下了一份遗诏,遗诏中要求扶苏迅速赶回咸阳,并主持秦始皇的丧事。
让扶苏主持丧事,这就意味着,秦始皇已经下定决心要传位给扶苏。
但秦始皇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份诏书,并没有送到扶苏的手中,而是被赵高藏了起来。
之所以诏书会落到赵高手中,是因为秦始皇在临终之际,安排代拟诏书的人,正是赵高,也就是说,诏书是赵高亲笔写出来的。
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赵高在代拟诏书时,就开始动了歪心思。
赵高原本是罪人之后,其母因为犯罪,被收入“隐宫”,赵高便是出生于此。
不过,赵高从小十分好学,尤其对于律法那是相当精通,仗着这个本事,在秦始皇亲政之后,赵高被火速提拔,担任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舆。
并且,秦始皇还安排赵高去教授自己儿子胡亥判案断狱。
有了这个机会,赵高工作起来十分玩命,由于他善于观言察色,年少的胡亥被他哄得一愣一愣的,很快就视赵高为自己的心腹。
由此,赵高的职位越来越高,到秦始皇病逝之前,他已经开始负责掌管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官职。
正是因为他负责发布命令,秦始皇才会让他代为拟定诏书。
而对于秦始皇要册立扶苏,赵高心里是一万个拒绝的,毕竟他向来与扶苏不和,若是日后扶苏登基,那么赵高的下场绝对凄惨。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也为了将来的前途,赵高决定来一场惊天大变。
他准备扶持昏庸无知的胡亥为帝,一来胡亥对自己言听计从,二来控制起胡亥来,也比较容易。
秦始皇的诏书,就是这么被赵高扣了下来。
当然,仅凭赵高一人之力,要想实现这个惊天大变,恐怕有些困难,关键时刻,丞相李斯帮了大忙。
不过,在赵高找上李斯之前,李斯从来都没想过自己会篡改诏书。
秦始皇病逝时,李斯出于安全考虑,担心因为秦始皇的死造成混乱,所以第一时间下令封锁了消息,对外安排宦官继续如平常一样进献食物,制造出一幅秦始皇还活着的假象。
至少在当时,李斯对于秦始皇的忠诚度没得说,他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大秦考虑。
但在赵高找上李斯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而李斯之所以会与赵高同流合污,根源在于赵高抓住了李斯的弱点。
这个弱点,就是李斯对于未来的担忧。
李斯在当时,身居丞相之位,并且因为能力出众,赢得了秦始皇高度的信任,如果秦始皇没死,那么李斯的地位将会继续稳固下去。
但秦始皇一死,李斯就开始茫然起来,他不知道将来自己还能不能常保富贵。
赵高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对李斯展开了心理攻势。
赵高提出,若是公子扶苏继位,那么丞相一职,必将会落入大将军蒙恬手里,届时,非扶苏阵营的李斯,该如何自处?
当然,赵高的话在我们如今看来,颇有些危言耸听的味道,即便是蒙恬当上丞相,李斯也不会因此不得善终。
但最终,李斯选择妥协了赵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使李斯变节的,不是赵高,而是他内在的欲望。
有了欲望,就有了弱点,赵高只不过是恰好抓住了李斯的弱点。
之后,在李斯、赵高以及胡亥三人的密谋下,一份新的诏书被炮制出来,新诏书中,除了将胡亥定为大秦继承人外,赵高等人还假借秦始皇的名义,以“不忠不孝”之名,赐公子扶苏自尽。
最终,扶苏不明不白地自尽而死,手握兵权的蒙恬、蒙毅两兄弟被投入大牢。
所有障碍扫除后,胡亥顺利地登上皇位,史称“秦二世”,而赵高也因为拥立之功,被封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
成功上位之后,赵高在胡亥的纵容下,干了不少人神共愤的事情。
首先,为了巩固权力,赵高开始疯狂地铲除忠良。
蒙恬、蒙毅二人,成为了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对象,其中,蒙毅被冠以“阻太子继位”之罪,在狱中被迫自尽,而蒙恬不久后,同样也是吞药死在了狱中。
除掉蒙恬、蒙毅后,赵高转而开始对付起秦王室,当时,至少有20多位秦始皇的子女,被赵高处死在咸阳街头。
这些人,均是胡亥的兄弟姐妹,但对于他们的死,胡亥置若罔闻,任凭赵高肆意诛杀。
至于那些正直的官员,要么被调离,要么被驱逐,最终,赵高的权势越来越大,而他的最后一个目标,就是当初共同参与“夺嗣之变”的丞相李斯。
李斯在胡亥登基之后,似乎像变了一个人,他很少出现在朝堂上,即使出现,也大多是沉默不语,对于赵高的胡作非为,李斯则是充耳不闻,仿佛一切和他无关。
可能是心中有愧,也可能是想独善其身,李斯摆出了一幅事不关己的姿态。
但他想事不关己,赵高却不会放过他,毕竟李斯是当初参与篡改诏书的人之一,如果李斯把这件事抖出来,那么赵高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李斯必须死。
为了置李斯于死地,赵高捏造李斯之子李由,与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等人有暗中勾连的嫌疑,以此让胡亥下令对李斯展开调查,同时,想方设法的堵住了李斯想要向胡亥申辩的机会,最终,不明就里的胡亥在赵高的蒙骗下,下令将李斯腰斩。
不知道李斯在被腰斩的瞬间,有没有后悔当初向赵高的妥协。
李斯被杀后,赵高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秦朝的丞相,此时朝中无论大小事情,均由赵高一人说了算,大权在握的他,就逐渐开始对胡亥轻视起来。
某次,赵高命人牵来一匹鹿,当着胡亥的面说这是献给胡亥的“马”,胡亥很疑惑,这明明是鹿,怎么会是马呢?但赵高坚持称这是马,并且,朝臣们迫于赵高的威慑,也纷纷说这就是一匹好马。
“指鹿为马”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赵高此举,就是为了向朝臣们证明,自己才是大秦说了算的人。
赵高的胡作非为,再加上胡亥的恣意享乐,最终把大秦推向了无尽的深渊。
到了秦二世末期,大秦已经是摇摇欲坠,各地混乱不断,包括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也是盗贼横行,另外,各地的秦军,皆被起义军击败,甚至名将章邯,也倒戈向了项羽。
这一切,让胡亥寝食难安,他找来赵高质问为何会弄成现在的样子,结果不曾想,赵高却有了弑君篡位的念头。
胡亥最终死在了赵高手里,赵高杀他的理由是“无道暴君,残害无辜”。
胡亥被杀后,赵高谋划着自己登基上位,不过,他在朝堂上宣布这一消息时,往日里对他唯命是从的大臣们,这一刻可沉默不已,用这种方式,表达着无声的抗议。
眼见没有人支持自己,赵高也是十分无奈,他深知自己的威风是建立在秦王朝尚且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强行登基,那么眼前的大臣,极有可能会杀掉自己。
无奈之下,赵高只能把象征皇位的玉玺,交给了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子婴。
子婴在史料记载中,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当初赵高设计诛杀蒙恬、蒙毅时,子婴就冒着危险,向胡亥进谏,但胡亥并没有听自己这位兄弟的。
而今,由于子婴是秦始皇硕果仅存的血脉,因此,赵高就不得不迎立子婴。
当然,赵高迎立子婴属于无奈之举,因此,他就在子婴的继位过程中玩了一个小心眼,他声称此时秦朝的领域已经被起义军占去不少,因此,按照秦朝当前的疆域,子婴只适合称“王”,而不是称“帝”。
赵高为何要玩儿这么一出呢?其实他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称帝,所以,让子婴称“王”,好给将来自己称“帝”留出机会。
不过,子婴显然是不会再给赵高这个机会了。
按照子婴的计划,是拒绝赵高的拥立,这样赵高为了能继续控制朝堂,就不得不亲自前来请子婴,只要赵高一来,就安排提前埋伏好的勇士,当场杀死赵高。
正当子婴在谋划如何杀死赵高时,一个叫做韩谈的宦官找上门来。
韩谈也是秦宫里的宦官之一,不过,他向来对于专权的赵高十分不满,因此,他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担任结束赵高生命的人。
一切筹划得当之后,子婴按照计划,推说自己身体不适,不愿前去接受王印,不知是计的赵高,只能前往子婴的斋宫,而他刚踏入斋宫,韩谈瞅准时机,上前一刀将赵高砍死。
至此,大秦的掘墓人,曾经为祸朝堂,逼死公子扶苏、忠良之臣蒙恬、蒙毅的赵高,就这样死在了秦王宫中,并被诛灭三族。
赵高死后,子婴一心想重振大秦往日的风光,奈何大势已去,各路起义军已势不可挡,最终,子婴只得向刘邦投降,并在项羽攻破咸阳后,被杀死在阿房宫中。
至于杀死赵高的韩谈,在秦朝灭亡后,再无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