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夏”是我们国家游离于二十四节气之外的一个重要词语或者说是一段重要时光。字典上关于这个词语有三种释义:1.指夏收、夏种和夏管的合称;2.旧称农历的四月为孟夏,五月为
1、“三夏”是我们国家游离于二十四节气之外的一个重要词语或者说是一段重要时光。字典上关于这个词语有三种释义:1.指夏收、夏种和夏管的合称;2.旧称农历的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3.也特指夏季的第三个月—农历六月。
2、俗语说:三夏大忙天。这里所说的“三夏”就取其前两种意思,特指我国农村的夏收夏种夏管的这么一个过程的总和。
3、二十四节气的芒种是三夏的导火索。忙种节气一到广大农村便开始迎战三夏了。城里人则不同,城里人三夏老闲,因为在这时节总能见成群结队的朋友们到我们风光优美的汉江河旅游,垂钓,满头大汗的农民们很是羡慕。
4、八十年代初的农村人盼三夏又怕三夏。盼三夏是因为三夏一到农民们辛苦管理了半年的麦子就要收获了。丰收就意味着丰衣足食、衣食无忧;在我们小孩子眼里丰收就意味着有白面馍馍吃了,所以盼。但迎战三夏的过程却是苦的,这个过程总与酷热、干渴、满头大汗、中暑等一系列听着就不舒服的字眼相连,所以怕。
5、那时,大人们总是顶着月亮或者说是“披星戴月”便开始下地割麦子了,等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两个人二亩地基本上就能割完。然后两个人坐在散发着麦香味儿的地头,补充一些窝头咸菜再喝一壶清凉的井水,算是对自己最高的奖赏。等到腰酸腿疼、一身臭汗稍去的时候,又要面对一天中最烦人的考验—顶着烈日继续割麦子。麦子割完,往打麦场拉麦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找一辆小推车,或人拉或套牲口拉,一亩地要往返好几趟才能拉完。
6、这中间最让人恼火的是当你顶着烈日辛苦装满一车麦子,眼看就要到打麦场了麦车却变戏法似的翻倒在地,又要重新装车不说,两口子总会因此而吵架甚至动手开打。麦子拉进场里却不能马上上场碾,要先垛起来等地种完了再碾,以免误了农时。下茬要种的大多是玉米,那时播种耧很少人们要靠手拿铁锨一颗一颗地点种。人就好像机器一样,一手拿锨一手从口袋里掏种子脚还得用力蹬一下铁锨,一晌儿下来腰也酸了脖子也扭疼了浑身上下没一处舒坦的地方,真的是在体味“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儿。
7、地种完人也就散架了,但稍微休整两天就得抓紧碾麦子,得赶到雨季来临之前碾完。碾麦子是最磨功夫的活计。先要把一垛麦子平铺在打麦场上,曝晒一两天,然后再套上牲口拉上石滚一圈一圈地在麦子上碾压,一场麦子碾完头遍还要用叉把麦子翻一下再碾二遍三遍—直到你认为麦碾好了才能把麦秸杆儿挑起来码城垛,把麦籽儿堆成一个大堆等合适的风起了扬去杂质装好袋才能往家里运,麦子拉到家放好三夏的重头戏才算告一段落。
8、然而大自然好像没有给农民们喘息的机会,因为玉米地的杂草又在向你宣战,叔伯婶婶们又要顶着烈日扛起锄头一块块、一行行地除草。手磨出了泡,泡又变成了茧。头遍锄完锄二遍等到封锄的时候,三夏大忙才算真正结束。但闲不了几天三秋大忙便接憧而至。
9、如今,党的政策好了,科学技术又日新月异。现在迎战三夏农民们都乐开了花,因为有了现代化的收获、播种机具,从收到种到除草先几年人们要忙两三个月,现在顶多半个月一切全都搞定。农民们终于从繁杂的农活儿中解脱了出来。勤快点的人们从三夏到三秋还能外出打两个月的零工挣回个三千五千的补贴家用,很是惬意。唉声叹气、满身臭汗、披星戴月、腰酸背痛的人们不见了,老少爷们一个个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怕三夏的人们不见了,盼三夏的人们多了起来。丰收了、民强了、国富了、腰不酸了、腰杆直了农民们终于扬眉吐气,三夏大忙天也能像城里人那样偷闲去钓鱼养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