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定陶之战,是指公元195年,曹操和吕布双方在定陶所爆发的数场大战,最后以曹操胜利,重新收回兖州,而吕布被迫离开兖州,去徐州投靠刘备而结束。
定陶之战可以说是曹操前期的决定
所谓的定陶之战,是指公元195年,曹操和吕布双方在定陶所爆发的数场大战,最后以曹操胜利,重新收回兖州,而吕布被迫离开兖州,去徐州投靠刘备而结束。
定陶之战可以说是曹操前期的决定命运之战,曹操在全得兖州,收编了百万黄巾军后,一跃成为东汉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藩镇势力,后因报父仇而屠戮徐州,差一点就把徐州也并吞了,可就在此时,在兖州寄居的吕布突然发难,在陈宫等人的支持下控制了兖州,迫使曹操回师。
此时的曹操手里只有甄城、东阿、范县三地,在回师途中又因为错误判断了形势,以疲军进攻盘踞在濮阳的吕布,结果被吕布打败,曹操坠马,左手被烧伤,靠着楼异保护才突出重围,来到甄城和荀彧、程昱等人回合,而当时蝗灾来袭,两军都陷入了粮食危机,于是各自退兵,曹操把守三城,吕布退到了离甄城东面不远的山阳郡。
当时的兖州三国五郡之中:陈留郡在张邈、张超兄弟手里,东郡此前已遭蝗灾,治所濮阳残破,由夏侯惇镇守的东阿、范县负责治理,194年冬十月,曹操亲至东阿收复东郡,山阳郡在吕布手中,济阴郡由原太守吴资据守,此人是个亲吕派,但能力不行,解决不了治下亲曹及中立的地方武装,吕布本想加强对济阴的控制,结果被乘氏县人李进击败,退出了济阴。
泰山郡和徐州接壤,是曹操回兖州的必经之路,据曹操所说:吕布在得兖州之初没有派兵据守东平国,断泰山、亢父要道,可见泰山郡没有在吕布手里,而因为曹操和刘备、陶谦鏖战徐州,泰山地区也受到波及,治所破坏严重,又因为离徐州过近,故一直都是处于一种无主的状态。
而其他三国则由刘氏子孙掌控:济北国王刘鸾,为济北惠王刘寿之后,东平国王刘宇,为东平宪王刘苍之后,任城国王刘佗,同样为东平宪王刘苍后代,这三国基本保持中立,不协助曹操、吕布、刘备任何一方。
假如定陶之战中吕布获胜,那整个三国的走向是否会不同呢?
我认为是的,上面之所以写了这么多郡县的情况,就是要说明这一点,当时的整个兖州,在曹操手中的只有一个东郡,还接连遭受了战火和蝗灾的侵害,民生萧条,土地受损,又正值寒冬来临,曹操的兵源、粮草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之中:
是岁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
而吕布手里却握有三郡之力:陈留、山阳、济阴,三郡土地接壤,和东郡南北对立,局势分明,虽然济阴有一些反抗力量,但也影响不了整个大局,要想重新赢得兖州,这一切都只能靠曹操自己了。
在拿下了东郡全境后,曹操修养了好几个月才敢动手,第一站就是吴资据守的济阴郡,而定陶就是济阴的治所,命脉所在。济阴此地正好夹在陈留和山阳郡的中间,西为陈留东为山阳,而且又有荀彧、程昱驻守的甄城为基地,吴资本事平庸,加之吕布在此吃过亏,曹操影响力较大,从这里下手才可以打开东进的大门,从中切断张、吕的联系,免得让张邈和吕布联合。
公元195年春天,曹操一袭定陶,太守吴资弃城,和曹操相据在南城,而吕布从山阳赶来救援,被曹操击败,吕布退走,曹操乘机将军队开入山阳边境,击破守卫钜野的薛兰、李封军,吕布和陈宫再从东缗率万余精锐前往钜野,被曹操以“空城计”所败,来救援山阳的张邈也随吕布集团败走,曹操二袭定陶,拿下定陶后再分出军队平定各县,一鼓作气地把济阴郡、山阳全部拿下了。
曹操一口气得了两郡,再回师进攻陈留,守将张超能力不足曹操,很快也被击败了,张超自尽,三族被曹操夷灭,仅一年不到的时间曹操就拿下了属于吕布的三郡之地,加上自己的东郡,兖州五郡已经得了四郡了,后面张邈被杀,无主的泰山郡也顺利地进入了曹操手中。至于兖州三国,国王们在地方早就没了实权了,三国力量也不足以和曹操匹敌,在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兖州牧,有了朝廷认可后,三国也只能顺从曹操了。
这一切胜利的起因,就在于这场定陶之战,特别是一袭定陶的时候,如果没有荀彧、程昱在甄城的经营,如果吴资能坚守定陶到吕布前来,如果吕布敢孤注一掷,以全部精锐和曹操对决的话,或许曹操都不能如此迅速地夺取三郡之地了。
而以曹操当时的局势来看,如果不能迅速打败吕布的话,那要面对的就是吕布、吴资、张邈三方的夹击,而自己军少粮少,根本就耗不起,甚至最后很可能还会被吕布所杀,退一步讲,就算曹操能逃出三方夹击,可甄城势必失去,光靠残破的一郡之地,要如何硬干三郡包围呢?所以曹操最后要么还是难逃一死,要么就去袁绍小兄弟那里吃一口救济,那整个三国局势乃至于整个历史,可能就走向另外一种结局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