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太大了!
首先要说的,古代的冷兵器战争,确实有几十万大军参与作战的时候。但受限于地形和指挥手段,比如古代可没有电话和电报,所以一个战场能投入十万级别的战士已经是极限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打仗确实有出动几万乃至几十万大军的,不过真正打起来,这些人全在一起厮杀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关于这种“大场面”的战役,有一个绝佳的例子——淝水之战。
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之后,不顾王猛生前的嘱咐、不顾太子的阻拦,决定征讨东晋,以实现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的愿望。决战是383年打响的,此前则是作为序幕的襄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前秦出动了17万军队,打下东晋一方的襄阳。
到了决战,也就是淝水之战时,苻坚是志在必得,在国内大举征兵,史书记载是“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十个成年男子抽出一个从军,有本事的小伙子就可以当羽林郎。除了发动国都周围的军队,还要从其他地区调遣部队。另外,还让被征服的鲜卑人、羌人军队也参与其中。
从前秦出发的军队有多少呢?据说是“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加起来有80多万,即便打个对折,40多万,那也是很大一支队伍。
不过,限于古代的通讯能力以及运载能力,这几十万大军是没法集中在一起前进的,只能分拨进行,所以“旗鼓相望,前后千里”,队伍从前到后,能绵延千里!
这样一来就有个很大的问题,各个小分队抵达战场的时间其实是不一样的。史书记载,“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就是说苻坚的队伍到达河南东南部了,从西北调来的军队才走到陕西咸阳,而四川、陕南的军队才开始沿着长江往下走,河北的军队刚走到徐州。
因此,在大决战的那天,真正跟东晋军队对垒的前秦军,其实远没有几十万之多,最多几万人到十万人左右。而因为淝水一战大败,苻坚退却,后面的几十万大军原本就人心涣散,一看前面吃亏了,赶紧各自扯呼,大多数人甚至还没有到达战场呢!
最后,只有鲜卑降将慕容垂带领的三万军队保持完整,苻坚只能带着身边的一千多人去投奔他。
在古代,发动几十万大军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后勤供给的压力就非常大,《孙子兵法》说: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发动十万军队,每天就得消耗千金才能维持下来,太烧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记载说一支军队几十万人,里面可能有很多都是参与运输粮草的民夫。
再说打仗指挥的问题。古代没有电子通讯器材,靠喊叫肯定是不行的。古代正规军作战,那是需要结阵的,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乱哄哄,跟打群架似的。
结阵后借助鼓点、旗帜等来发送信号,当然也会有通讯员来传送命令。具体到作战的人,古代有什伍之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分别设置有伍长、什长,当然往上还有更高的。这些人负责听从上一级的指令,管理指挥自己所在的作战单位,而每个成员则有义务保证队长的安全。
如何处理尸体?当然是以掩埋为主,对于敌方士兵的尸体,有时候还会拿来做做“京观”以炫耀,己方的尸体,除了就地掩埋之外,若是赶上皇帝心情好,可能还会赏赐棺材,甚至将其运回家。比如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就曾经下令说“令士卒从军死者,为槥归其县,县给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长吏视葬。”就是说,从军打仗死的那些士兵,国家给发个小棺材,运回老家县里,县里再给发放正式的寿衣和棺材,用猪羊祭祀,而且地方长官要来看着安排丧事,可谓“给足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