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听得懂多少古汉语?

抱歉,古汉字还能看懂,古汉语真不知道该怎么说。
因为文字可以遗留千年,声音无法保存,我们只能推测古汉语发音是什么样的,却没有证据能够证实,或者说我们以为的古汉语发音,仅仅是我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7 19:06:43

相比题主的问题,我更想先自问自答几个问题。

1,什么是古汉语?

民国白话文运动之前,主要以单字表意,而不是词汇表意的都是古汉语。古汉语也分文言和古白话。文言文两千多年来自成一体,而白话也就是口语的发展却因为缺乏书籍记录,而并不明确。古代白话文小说,是记载古白话的主要载体,而古白话小说除了写于明清的四大名著等小说以外,我知道的最早的恐怕就是西厢记了。白话文小说始于唐朝,但唐宋有何小说我并不清楚。但,这也可以说明,唐朝以前的口语如何,是很难轮定的。但是,从四大名著等白话文小说可知,这些时期的口语,和当代并没有很大差异。汉语口语的传承性还是很好的。

2,学术界如何定义古汉语?

中国当今的语言学界,尤其是研究古汉语的,对古汉语的争议有很多。各地学者,大多不能免俗,总吹嘘自己本地方言。而对古汉语的大致分类还是有一个大概的比较统一的观点的。也就是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而分类的主要依据,则是切韵、广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韵书。使用韵书作为根据,因为韵书以反切的方式注明了汉语的发音。而反切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后,有过一定翻译的需求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给文字注音的方式。通过一个字的“声母”和另一个字的“韵母”来给汉字注音。

3,何谓韵书?

相关讨论古汉语的时候,很多人总是忽略了一个主要问题。韵书能够代表什么?韵书,其实就是诗词工具书。比如切韵序中就明确提到了,各地方言都有区别,南北方言大不同,而切韵作者陆法言是山西人,他写切韵是融合各地用韵方法而创作。而相关用韵方法,受两个南京籍人士影响最大。这点洪武正韵也有提及(切韵多吴音)。而和洪武正韵不同,陆法言写切韵时已经被免官,属于因为自己个人爱好而写。这就并不代表任何官方政治目的了。而与之类似的还有元代周德清,周德清一生未出仕做官,他写中原音韵,也仅仅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周德清是一个曲作家,中原音韵,是一本戏曲工具书。不过和切韵不同的是,中原音韵并未采集南方方言的用韵方式,所以中原音韵是第一本没有入声的韵书。而切韵是现存最早的韵书,而不管是山西晋语,还是南京江淮官话,现今依然都有入声。

4,中国自古各地都有不同方言。

语言学界的一个观点是,中原音韵开始,也就是元朝开始,汉语发生巨大变化,入声消失了。元朝开始的古汉语都叫近古汉语。切韵开始到宋朝则是中古汉语。切韵之前叫上古汉语。其实这种方法很可笑,首先,从切韵开始就并不是根据某一地方言来创作的,而是揉杂南北。广韵也并非只采集一地方言,而仅仅是切韵的修订版。中原音韵未采集南方用韵方式,恐怕能够证明的也不是元朝开始中原地区的入声消失。而是不采取南方用韵方式的话,很难出现入声。因为中原和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都没有入声。当代如此,我相信古代也不会有区别。

任何韵书都并非是古代官方推广的通用语标准。古代根本没有这个推广能力。韵书仅仅是诗词工具书,最多也就是科举考诗词的时候,用韵方法以韵书为标准而已。韵书也根本无法否定中国古代有不同方言,韵书也从未记录古代各地方言的不同。所以,某些人总以韵书为学术依据,却忘记了这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古代各地方言都不同,韵书根本无法证明各地都有入声。所以,以中原音韵没有入声当做汉语的巨变,这观点很可笑。以入声“消失”为理由,指责大多数官话为胡语更为无耻。而以入声为研究古汉语的基本准绳,这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笑柄。古代没有影音资料,通过诗词工具书,韵书。为研究载体本就是刻舟求剑。而刻舟求剑,本就是一个笑话。

5,入声的前世今生。

入声的被命名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南京。梁武帝萧衍,是兰陵萧氏后人,汉初萧何第二十五世孙,也是随晋王室一起衣冠南渡的移民后代。先祖牛逼,历代官宦,又有本事称帝,成为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这就是萧衍。但萧衍时代已经是衣冠南渡之后的二百年,而哪怕二百年了,萧衍在和官员问答这个入声的时候,却表现的并不理解入声。这,恐怕也说明一点。入声,是官话和吴语融合200年之后的产物。南朝统治顶层并不对底层口语有深入了解。也就是,以此推断,入声是非汉语原生地的基本特点,而并非来自中原。否则华夏文明五千年。为何前3500年并未发现一个入声?为何轮得到梁武帝手下几个历史上并不知名的小官?官话和吴语的200年融合才是基础。

很多否定官话和雅言历史传承的人,总以入声为切入点。这是很可笑的。更可笑的是,他们认为元清的统治仅仅导致了北方中原的入声消失,南京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历史上并未躲过几场战争,但南京话也就是江淮官话,却至今依然有入声。战争导致入声的消失,战争只导致北方中原官话消失,是很可笑甚至很可耻的观点。甚至有些人无视分子人类学,无视中国各省汉族的O3基因都在60%左右的基本事实,去说什么北方都不是汉人。真是蛮不讲理了!

再补充一句,入声虽然并非汉语原生于中原的特点。但对诗词押韵确实起着积极性作用,切韵的出现,入声韵的推广,才导致五言绝句七言律诗达到巅峰——唐诗。而唐诗其实也并非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鼻祖。绝句和律诗是始于南朝的,始于南朝而北朝没有,甚至两汉魏晋也没有,正说明南方方言推动了绝句律诗。南方方言唱歌也好听,南方某些少民用他们的语言唱歌更好听,这是必须承认的。声调更多会赋予歌曲更多的美感。而根据气候的不同,南方语言对比北方语言,越向南声调越多,字音越短,声音越柔,语速越快,这是基本事实。不仅仅在汉语中,整个东亚恐怕都是如此。而这也是少声调语言的人总说多声调的为鸟语的基本原因。我相信不管是孟子这样的圣人,还是 韩愈这样的高官,都不会粗俗的去辱骂,他们所说的南蛮鴃舌和鸟言夷面,仅仅是实事求是的诉说而已。其核心就因为语言从北向南,越向南越会短软快柔。而以一个鸟字评价南方方言的,历史上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复制黏贴了那若干条了。

最后,回归主题,回答题主的问题。能够听懂多少古汉语。

古代没有影音录像设备。古汉语如何,无法完美还原。所以,古汉语只能读,没有听的可能。而我上面说了这么多,也说明了。古汉语没有听的标准。时代不同,会有所不同,唐宋元明清的小说,能代表的也仅仅是我们能听懂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虽然我认为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不会有有颠覆性变化,甚至变化很小),但并不能代表,我们能听懂古代各地方言。古代各地方言都是什么样的?谁又清楚呢?太缺乏资料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