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炮台经过苦心经营,已有100多门先进火炮。其中,大部分是克虏伯、阿姆斯特朗式或国内“高仿”。
大沽是津京门户,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雇佣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全面改造,到1900
题主这个问题并不正确,在第四次大沽口保卫战时联军在火力和兵力上都占据优势。
大沽口是京津的海上门户,明清两代一直是重要的海防要塞。在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侵略中国大多来自海上。而在大沽口登陆是去北京最方便的路线,在大沽口共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战斗。其中前三次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而第四次则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也正因为大沽口位置如此重要,所以清政府非常重视大沽口的防御工作,在此修建了大量炮台。第四次大沽口保卫战时,大沽口炮台确实已经装备了大量新式的克虏伯、阿姆斯特朗火炮,守军则是由罗荣光统帅的淮军炮队约3000人。
罗荣光所部淮军炮队其老底子是常胜军的炮队,被淮军接收以后李鸿章就一直将视为精锐,作为亲兵亲自掌握,一直跟随李鸿章左右。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以后,罗荣光部进驻大沽口,此后就常驻于此。
应该说大沽口无论在炮台防御、火炮数量还是兵员素质上来说,在当时的清军中都是属于比较得力的,但是联军的力量更加强大。
八国联军打算扩大侵华规模时,就决定了要攻占大沽口,以便于部队登陆进攻北京,为此,联军调动的了32艘军舰参加战斗。除了10艘用于进入内河作战的炮舰炮艇外,联军的舰队里还有22艘大型军舰,其中还有被日军缴获以后编入联合舰队的镇远号铁甲舰。这些大型军舰因为吃水原因,并未靠近,而是在远距离上提供火力支援。其总体火力已经超过了大沽口炮台。
此外,在攻击前联军派遣了1000多人的部队提前登陆,部署在了大沽炮台侧后方。和舰队前后夹击大沽口。而受限于清政府的命令,在联军开火前,罗荣光却对这些部署在自己后方的联军无可奈何。而驻泊在大沽口的北洋水师军舰,也不敢抗命出战,最后被联军军舰包围,战斗一爆发就被缴械。
因此在开战时,联军不仅有火力和兵力优势,而且利用清政府的懦弱,在形式上也占据了优势。但是罗荣光坚守不退,也给联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此战清军死伤1000余人,而联军有6艘军舰受伤,死伤约300人。就双方的伤亡比来说,可以说是清军在历次对外作战中比较好的一次。
战斗中受伤的联军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