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十亿多汉族人,这天下还是刘邦的吗?

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长达240年,刘姓在较长时间成为特权阶层,加之,西汉年间,朝庭又对匈奴等外族实行和亲政策,责令外族王室贵族在娶皇室女子为妻之后,其子孙姓氏必须改姓刘……《汉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20 21:05:24

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长达240年,刘姓在较长时间成为特权阶层,加之,西汉年间,朝庭又对匈奴等外族实行和亲政策,责令外族王室贵族在娶皇室女子为妻之后,其子孙姓氏必须改姓刘……《汉书》记载,西汉极盛(汉宣帝一朝)时,人口曾多达5648万,东汉人口也曾多达4000万,除武帝一朝外,汉地人口大多保持在2000万以上。因此,在历史上,刘氏称帝称王者竟达66人,又先后建立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可见,刘邦创立大汉天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深远和巨大。尽管如此,刘邦建立的、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原王朝,毕竟不能与现代的、十亿多汉族人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国相比。因为当年刘邦治下的汉人,主要指中原人和部分姓刘的匈奴(黄奴),对软弱的异族极为鄙视,通常以倭奴、句(gou)奴及匈奴(白奴)称之,而他们却对汉人王朝毕恭毕敬。然而,汉人王朝在匈奴(白奴)、鲜卑、契丹、女真等强悍的夷族面前又过分谦和,甚至奉若神圣,因而,又被这些异族称为汉奴。不过,在他们盛极一时,入主中原,建立国家,统治汉地,与中原农耕文化深入接触后,便逐渐走上汉化的历程:

匈奴(黄奴)族南北朝时内迁一部分,在青海、宁夏、甘肃建立过前赵、夏、北凉等政权,所以,截至南北朝,匈奴已逐步顺河西走廊向内地迁徙,融入在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在以后的史册中不见了。 鲜卑族南北朝时内迁一部分,在河北、山西、甘肃、辽宁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等政权,后来被拓拔圭统一,并建立了北魏王朝,迁都中原,自5世纪以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包括穿汉服,说汉语,学汉字,与汉人通婚等措施,这些鲜卑族也在较短时期内融入了汉族及其他民族。 契丹族于公元916年在辽宁建立辽国,控制了东到大海、西到阿尔泰山、南到山西、北到蒙古大漠的广袤地区,1125年为女真族所灭,契丹人归附并协助女真族进入中原,建立金国政权,1234年蒙古军征讨金政权,此时,契丹已大部分与内地汉人融合,并与女真参与了保家卫国战争;另有一部分投靠蒙古人,先后参加了元蒙仔南征和北征,后来融入了蒙古族、达斡尔族。 女真族先后两次统治中原,第一次在河南建都,国号金,进入中原的女真各部,后期基本汉化,同契丹人一样,均被元蒙视为汉人无异; 17世纪中叶,东北的女真人东山再起,又建立起后金政权,将女真族改称满族(八旗人),入主中原后实行汉化,当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时,秦淮以南的旗人受到较大冲击,但北京以及分散在北方各地的满人(旗人)并没有逃走,而是纷纷采取说汉语、改汉姓、解除通婚限制,贵族和八旗子弟隐姓埋名,与平民结亲等方式,留在了关内。

因为代表东亚文化的中华文化富有人情味,所以,以上各民族都乐于采用,……为了维护其统治,则必须采用华夏各民族最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去适应客观形势需要,以免引起被统治民族的抗拒,不利于社会稳定。

中华民族共经历三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是秦汉;第二次是隋唐;第三次是辽金,也即契丹与女真人的汉化。这种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但同时也有力的说明,中国汉族主要是由汉、匈奴、鲜卑、契丹、女真人所组成;中华民族也不是单一的汉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中华文明不是单一的汉文化,而是各族人民共创的多元文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