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又叫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不讲平仄,不要求押韵,没有字数和句数的限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谢友之邀。妄谈一二。
一、新诗。又叫白话诗,在五四运动前后产生,以白话入诗。 毛伟人曾经说过:“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近代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中国第一本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刊发)。而从思想艺术上正式确立新诗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在新诗发展历程中,先后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随之也相继涌现较多流派,早期的有湖畔派、新月派(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闻一多、林徽因等)、象征派(代表诗人李金发、王独清、胡也频等)、现代派(代表诗人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七月派(代表诗人艾青、牛汉、曾卓、胡风等)、九叶派、现实浪漫派(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田间)等。中期,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出现了朦胧诗派。主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随后又出现以颠覆朦胧诗、主张“诗到语言为止”的第三代诗群(代表诗人是于坚、韩东等),以及后来的新学院诗派(代表诗人是海子、西川等)。
二、旧诗。广义上传统的诗词曲赋都属于旧体诗,狭义上特指古体诗与词。旧体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永明体之前,诗歌多入古体,永明体后,近体(格律)诗为主流。而词、曲本身就有严谨的格律,也应归入近体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的诗歌历史,不仅涌现唐诗宋词一样的文学高峰,更诞生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一样的巨匠大手,灿若星河,光芒万丈。
三、新诗与旧诗的不同。
(一)旧诗是民族的传统的,新诗是开放的国际的。 新诗是“舶来品”,在新诗的启蒙、成长与发展中,受外国诗歌影响极大,自主性原创性差一些。而旧诗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中国语言文化艺术的嫡传正宗。
(二)旧诗是文字的艺术,新诗是思想的徜徉。中国传统诗词在文字使用上推崇精准洗练,始终不废练字法,常常一字即可出彩。新诗则不讲究,看重的是思想的雕刻融塑,追求意识上的曲张伸缩,蒙太奇。
(三)旧诗讲究声韵之律,新诗追求语言自由。旧体诗格律的抑扬顿挫与和声压韵,使古代诗歌本身就自带声乐,读之朗朗上口。新诗则不然,没有任何声格韵律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天地遨游。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个古典诗歌的情节,旧体诗在文化圈虽不是诗歌的主流,然而它的地位是不可能被新诗替代的。
抱庸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