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八年八月十九,在皇帝的命令下,泰陵开始兴建。为此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保护机构——泰宁协,此举标志着陵寝管理制度诞生。
清西陵太妃衙门到守陵村的转变
后来又设立了东府、西
作为清朝守陵人后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入关后,先后在河北遵化和易县建立了皇家陵寝,而伴随着陵寝的营建,大量八旗子弟由京城迁入陵寝所在地负责祭祀和守卫皇陵,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守陵人”,忠义村是易县清西陵的守陵人后裔村落,在我的家乡清东陵同样也有很多守陵人后裔村落,这些村落大多都是由清代皇陵内务府人员居住区和八旗兵营转变而来的。要说清代时守陵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守陵人的历史。▲裕陵最后一任翼长阿和轩
㈠守陵人的来源。
最早的清朝关内守陵人是清东陵顺治皇帝孝陵守陵人员,康熙二年,孝陵建成并安葬顺治皇帝,由此一批八旗子弟由京城迁往东陵管理并守护皇陵,这些人的来源都是由驻京八旗挑选出来的,如有正白旗都统吴拜,费扬古,顺治皇帝的侍卫,乳公等等,这些人的后裔基本世居东陵,家族后裔都分布在之后营建的各陵寝中任职。随着陵寝的陆续修建,每建一座陵寝都会有相应的衙门建立,所以守陵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后裔也成为了现在东陵满族人的主体构成。▲重修慈禧定东陵现场守陵官员
㈡守陵人的工作。
清朝守陵人员的工作主要就是祭祀、守护陵寝,统归马兰峪的承办东陵事务衙门管理,东陵总管内务府大臣由马兰镇总兵兼任。各陵均分设内务府负责日常祭祀,八旗兵负责巡护安全,而礼部和工部各陵不单独设立,由陵区外的礼部和工部统一负责。以孝陵为例:
⒈内务府人员包括: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膳正、尚茶正各一人,内管领、内副管领各一人,膳房拜唐阿七人,茶房拜唐阿五人,香灯拜唐阿两人,领催两人,闲散拜唐阿二十八人。
⒉驻防八旗包括:总管一人,翼长两人,三等轻车都尉一人,佐领一人,云骑蔚一人,章京十六人,骁骑校二人,领催四人,披甲人七十六人,衙门吏两人。
以上只是孝陵的守陵人员,还不包括孝东陵,其他如裕陵、定陵等人员均类似不等,皇后陵及妃园寝人数略有减少。这还不包括树户、鹰手、割草人、扫院人等在内。这些守陵人各司其职日复一日的守护皇陵。▲重修慈禧定东陵现场守陵人员
㈢守陵人的待遇
守陵人的待遇应该说是不错的,他们不用种地,由朝廷拨付俸禄及米粮,东陵设有永济仓,米粮由通州运河码头领取运至永济仓按时发放,俸禄由遵化州、蓟州、丰润县、玉田县到直隶藩库领解。请看清代东陵守陵官员的俸禄记载:
总管内务府大臣春秋两季各七十七两五钱,米粮为三色俸米六石四斗五升、江米三斗二升五合、白米二石五斗、粳米三 石二斗二升五合。俸粟米折银四十两零一钱六分,八成银三十二两一钱二分八厘。眉批:粟米二十五石八斗五升。四色共七十七斛二斗五升。各内关防郎中、员外郎、内管领每员春秋二季,每季文职五品双俸银八十两。减半三色俸米三石三斗:江米一斗七升五合、白米一石四斗七升五合,粳米一石六斗五升。俸粟米折银二十一两零六分五厘,八成库平实银十五两八钱四分二厘。眉批:粟米一十三石四斗。四色四十斛。––援引《陵寝易知》
各级守陵人员的俸禄均有相应标准发放,最高的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最低的为各陵树户、割草人等,每月仅有银一两,米二斗五升。▲图中红圈处为清代东陵内务府营房
综上所述,清代守陵人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甚至比公务员还要好,不但有俸银还有米粮,连住所房子都是朝廷盖好的,并且可以携带家眷,而且大多世袭,后代子孙大多都在各陵当差,可以说生活相当稳定。清代时这些守陵人除内务府人员居住在陵区里以外,其他人员均住在陵区外的马兰峪,承办东陵事务衙门、八旗兵营、礼部库房、永济库等都在这里,因为守陵人都是由京城陆续迁来的,很多京城老字号店铺就在马兰峪开设分号以满足守陵人员的生活习惯,马兰峪因此当时也被称为“小北京”。守陵人世代居住生活在此,当差守陵是工作,吃喝玩乐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