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草蛇灰线”,就是一种比喻,尤其在《红楼梦》中,更是用于宝黛情节结构再加平行了其他叙述结构的一种方法。曹雪芹的比喻义是:整个贾府,荣国府和宁国府以及王家、史家的命运,如
“草蛇灰线”这个说法,是脂砚斋提出来的。脂砚斋是一位小说评论家,其真实身份,至今尚未搞清楚。脂砚斋可以说是一个笔名。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创作的兴盛,小说评论家也就随之而起。小说家负责小说的创作,而评论家负责小说的欣赏,他们从思想和文学都方面告诉读者,小说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等方面的问题。四大名著,都有名家评论,比如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评《金瓶梅》的张竹坡;评《水浒传》的金圣叹,以及评《红楼梦》的脂砚斋,都是小说评论家中的矫矫者。
“草蛇灰线”这个提法,出现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第一回第七页跨正反两面的一条很长的眉批上。图片给大家看一下。
这条脂批的全文是这样:“事是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干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我们现在说到“草蛇灰线”,一般会加上“伏脉千里”四字,如果说“草蛇灰线”的意思,不好理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八个字放在一起,意思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说,《红楼梦》的创作中,前边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看起来好象不会有什么作用了,但是,在故事发展了很久之后,又忽然接上了。简单的说,就是故事情节上的前后照应,连贯一致。
但就“草蛇灰线”来说,其意义大约比上述的解释更复杂一些。“草蛇”的意思,指在草丛中爬行的蛇,我们都知道,爬行动物,许多是有保护色的。蛇在草丛中爬行,既有痕迹可循,又不很明显。“灰线”并不是用锅灶底下烧出的草木灰在地上画线,那样就太清晰了。这里的“灰线”,是说在有灰尘的地方,有蚂蚁蜘蛛等小虫子爬过去之后,地上会留下痕迹。根据痕迹,就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因此,在《红楼梦》中,草蛇灰线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前后照应,而是说,《红楼梦》创作中,人物的发展脉络是有若隐若现的线索可循的。举例来说,第五回的判词中,隐含着十二钗及主要人物的结局。但是结局的具体情况,又不明白。比如晴雯,是被迫害死了。看了后边的结局,就很清楚。而王熙凤的结局,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从二令三人木”,但确切的解释,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这就是因为,草蛇灰线,沿着这个痕迹,既可以找到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找不到。当然,如果后四十回不是别人补的,那么,所有的线索,都会有最后的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大约就是这样了。脂砚斋在提出“草蛇灰线”的同时,还提出另外的八九种写法,比如空谷传声,一击两鸣,云龙雾雨,烘云托月等等写法,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探讨一下。都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