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三思而后行,这里面的三思是什么?是思危思变思退么?

“三思而后行”原话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指做事小心谨慎,思考周全后再行动。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何谓三思?
“三思而后行”中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2 00:26:50

“三思而后行”原话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指做事小心谨慎,思考周全后再行动。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何谓三思?

“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意思有很多,可以理解为让人们从三个不同的纬度去思考问题。比如:你、我、他;过去、现在、将来;危险、变数、退路等。

在这句话中,“三”也可以作为虚数,理解为多次,表示考虑的次数多、范围广,慎之又慎。

二思还是四思?

“二思”还是“四思”的争论,主要来自对孔子原话的理解不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一些人认为,孔夫子认为季文子三思还不够,要再思一次才可以行动,也就是需要“四思”。也有一些人认为,“再”是第二次的意思,孔夫子是让季文子第二次思考后,就可以行动了。

正确的“三思而后行”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个人更加倾向于第二种,也就是“二思”。据史料记载,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因为他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谨慎,孔子听说后,才让他不要想那么多,把握机会。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一些事情需要你决断的时候,往往是机会与危险并存的。机会稍纵即逝,考虑好事情并快速的把握时机才是我们正确的做法。所以我们需要全面的“一思”,分析利弊,然后在“二思”后作出决断。

思虑太多、太过谨慎,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进而演化成小器。并且机会也不会呆在这儿等你半天的。

若木语

谨慎本身不是坏事,太过谨慎就另当别论了。不是所有事情的决断都会给你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很多大事往往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提高“一思”的全面,而不是增多思考的次数。

(文/若木 图/网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