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泰斗马三立在编相声家谱的时候,将杨少华归到了郭荣启门下,也就是认为杨少华是郭荣启的徒弟,这事杨少华自己也如此说,但是即便如此,相声圈大部分人仍然认为杨少华是“海青”,也
杨少华是相声名家郭荣启的徒弟,马三立先生编纂的相声族谱就是这样写的。不过也有人认为杨少华的师承存在争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朋友们请继续往下看。
郭荣启(1917一1999年),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郭荣启艺名郭三元,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天津。郭荣启4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因病去世。郭荣启的父亲郭瑞林在当时也是有名的相声演员,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说相声,只能把儿子郭荣启寄养在自己的岳父家。
郭荣启9岁开始学相声,因为当时脑子不太灵活,一度被认为不是说相声的料。学了2年之后,郭瑞林从东北回来,看到儿子没什么长进,非常失望 ,就又把郭荣启送到南市联兴茶庄,让他拜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为师。
马德禄口传心授,教了郭荣启不少段子。学了几年,郭荣启刚刚开窍,马德禄就去世了。
师父去世,父亲又不在身边,自己天资又不是太好,郭荣启是知耻而后勇。当时联兴茶社名家云集:有李洁尘、马桂元、李寿增、马三立、刘宝瑞、赵佩茹等,郭荣启暗下功夫,同时虚心求教,终于靠自己的勤奋在相声界闯出了一片天地。
郭荣启成名后,先后活跃在天津和北京的舞台上,先后和刘宝瑞、王长友等人搭档。郭荣启的表演以逗哏为主,活路较宽,说学逗唱样样精通。摹拟戏曲唱腔,神形并重。
1953年郭荣启重新回到天津,加入了天津广播曲艺团,1958年又调到天津市曲艺团。1966年郭荣启因为身体原因提前退休。
郭荣启的师父是马德禄,所以郭荣启是相声第五代传人,为“寿”字辈。
郭荣启弟子有常宝霆、郭宝明、杜三宝、杨少华、谢天顺等。
郭荣启代表作有:《打牌论》《拉洋片》《学评戏》等。
杨少华是满族人,1932年出生于北京。杨家因为孩子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贫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少华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一样去捡废品贴补家用。
杨少华不到10岁,父亲就因病去世。一群孩子就靠母亲一个人在张罗。无奈之下,母亲只能托人把11岁的杨少华送到北京启明茶社当学徒。
当时北京启明茶社是专门表演相声的场子,老板是常连安,也就是常宝堃、常宝霆、常宝霖、常宝华等人的父亲。
当时经常在启明茶社演出的相声名家有张寿臣、郭全宝、郭荣启、刘宝瑞、王世臣等人。
杨少华到启明茶社当学徒并不是学相声,而是学打杂,就是擦个桌子倒个茶水什么的。
天天在相声园子里泡着,耳濡目染,杨少华无意之中也受了不少熏陶。后来常连安不知道怎么了,同意杨少华学相声,还让自己的干妹夫郭荣启当杨少华的师父。
新中国成立后,杨少华离开北京,到天津当了一名工人。因为杨少华学过相声,所以他很快就调到工厂工会,负责文艺宣传工作。
后来,杨少华调到了南开区曲艺团相声队,成了一名专业相声演员。杨少华当时和马志存是搭档,杨少华是逗哏,马志存是捧哏。
1977年之后,杨少华的干爹马三立官复原职,回到天津曲艺团继续担任副团长,他就把杨少华调到了天津曲艺团,给马志明当捧哏。
上世纪90年代初,杨少华病退之后北漂到了北京。到了北京之后,杨少华和赵伟洲搭档,慢慢就开始火了,最终名利双收。
现在杨少华先生已经90高龄了,基本上算是告别相声舞台了,在家颐养天年,安度晚年。
杨少华拜郭荣启为师
杨少华拜郭荣启为师是在北京启明茶社,时间为1944年年底。
杨少华拜郭荣启为师是常连安“拉郎配”。当时就是口盟,常连安对郭荣启说:“这孩子挺可怜的,干脆你收他为徒得了。”
常连安不但是启明茶社的老板,郭荣启的老婆还是常连安的干妹妹。老板加亲戚,这样的双重关系,让郭荣启没有办法直接拒绝,不过他也没有很干脆地答应,只是模棱两可地点点头。
当时杨少华才12岁,根本不懂相声拜师的规矩,再加上家里还比较穷,所以他既没有跪下磕头喊师父,也没有摆知。
这是标准的口盟,并且是常连安说的,郭荣启一直都没有说过一句痛快话。
新中国成立后,师父和徒弟的关系基本上都被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代替了,所以也基本上没人再说了。
杨少华年少的时候家里穷,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养了四个男孩子,家里的日子一样是不富裕,再加上他也经常不去郭荣启家里走动,他们师徒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淡。以至于郭荣启在公开场合从来没有说过杨少华是他的徒弟,不过他也从来没有说过杨少华不是他的徒弟,他的态度一直就是这么的模棱两可。
不过杨少华的师承大多数人还都是承认的。
马三立写相声族谱的时候,没有征求郭荣启的意见,就把杨少华直接归到郭荣启名下。据说这也是马三立和郭荣启不合的原因之一。
侯宝林也是承认杨少华师承的。杨少华北漂时,刚开始就住在侯宝林家里,后来才在侯宝林家对面租了一间小房子。
再加上常连安当初指定郭荣启收杨少华时,还是其他的相声演员在场。
所以杨少华的师父就是相声名家郭荣启,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师父和徒弟关系并不是太好。杨少华就是中国相声第6代传人,为“宝”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