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

小隐者,小智慧,看破人生的人才,向往闲云野鹤的隐居生活,与世无争,最终选择急流勇退,解甲归田。
大隐者,大智慧,为人超凡洒脱,就算身处闹市,也同样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谢邀)这是对古代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6 01:16:59

这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的一种自我评价的评语。

原话应是:“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是指真正有智慧的人,把自已容身于滚滚红尘中,坚守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入于污泥而不染,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世间有所作为,顺势而为,当时局适于自己发展,就博击于潮头之上,当时局昏暗,不适于自己发展时,亦或达到了事业顶峰,能够急流勇退,亦或全身而退。这是大隐士的最高境界。

“小隐隐于野”是指还没有进入社会的知识分子,面对熙熙攘攘的社会,自我清高,甘愿身老山林,终老一生。

这两种隐者,是完全不同的处世方式。

前者是积极的处世观,能够进退自如,始终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进取,来去自由,对社会对自己都是有益的。

后者是一种消及的处世观,有时能甘老林泉,终其一生,有时由于名声在外,而招来杀身之祸,不但不能隐于野,有时有生命之虞。周朝时期,姜子牙被封齐国,他招当时的隐者来朝理事,这个愚隐不愿屈就,就躲了起来,姜子牙派人将他捉住,把他杀了。当时周公指责姜子牙,姜子牙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士之宾莫非王土”他既是周朝的臣民,就应为国服务,如果人人都象这个隐者一样,那么我当谁的诸候呢?”再一个是介子推,他有恩于晋国,晋文公,跟随晋文公流浪列国十九年,在最困难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让晋文公没有饿死,晋文公当了晋国国君后,大封功臣,这时介子推反而躲了起来,不上朝为官,晋文公派人去请,他不见,后晋文公大怒,派兵去捉,他背上老母亲上了绵山,晋文公派人烧山,逼他出来,结果介子推非但没有出来,反而与他母亲一起,抱树而亡,那一天正好是三月三,晋文公叹息一声。把绵山封为介丘山,把这一日定为国祭日,这也是清明的由来。如果介子推明智一点,结果必非如此。可见真正的隐者是顺势而为,而非自命清高,远离尘世的假隐者!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