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看看这位父亲培养下的儿女,就足够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梁思顺(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梁思成(1901-1972):长子,著名建筑学家、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2 16:55:40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看看这位父亲培养下的儿女,就足够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梁思顺(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梁思成(1901-1972):长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忠(1907-1932):三子,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梁思庄(1908-1986):次女,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达(1912-2001):四子,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梁思懿(1914-1988):三女,著名社会活动家;梁思宁(1916-2006):四女,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梁思礼(1924-):五子,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出生在一个知书达礼、家教严谨的书香门第,幼年时代,受到祖父梁维清提携教教诲,对他一生影响深刻。

在《三十自述》里,梁启超记载了他的童年时光,大概四五岁起就随着祖父读书识字,白天祖父指导他读《四子书》《诗经》等,晚上祖父又带着他同床而睡。读书疲倦时,祖父就会给他讲一些古代豪杰哲人的嘉言懿行,特别喜欢说一些南宋、明末的国难故事。一个说得津津乐道,一个则听得如痴如醉。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幼年的梁启超既增长的见识,又接受了教育。

可以说,祖父在梁启超心中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这些历史上的忠臣、孝子、英雄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幼年的梁启超,以致于成年以后的梁启超,投身政治,呐喊呼号,亡命奔走,企图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

纵观梁启超一生,他把大半生的精力都投于政治,最终却失败得多。即便如此,梁启超依然屡退屡进,愈败愈勇,从早年投身变法,到晚年在野议政,他不断在自我肯定与否定之间努力着,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去承担护国之重任。所以最后仙逝,受到各界名流的悼念追念,他的精神影响了当时的几代人,包括一代伟人毛泽东、林伯渠等等,都是在梁启超的思想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那么梁启超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为何如此杰出,其中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从小的格局启蒙!

在现代社会里,作为父母,我们同样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仔细去看,多是知识一类:识字、英语、数数……主要是为了方便孩子入学以后的学习衔接。而在孩子思想教育上,鲜少会有父母重点去培养孩子的精神境界,哪怕现在的小学教育中,虽然设置了思品课,仍然作为副课,可有可无地进行着。

梁启超一生以变法强国为己任,时局动荡,更是流亡海外十多年。可以说,他与子女之间聚少离多,但偏偏这样的境况,居然还能培养出九个优秀的子女来,如果问梁启超最大的育儿秘籍是什么,恐怕就是精神了!得益于父亲的精神教诲,子女胸怀大志,励精图治,取得斐然成就。

梁启超为国四处奔波,后又把子女送往国外学习,主要靠书信与儿女保持密切联系,400多封家书,给世人留下了安身立命和教育孩子的绝好教材。这些家书,也有像平常百姓的家书一样,聊一些家庭事务,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在家书中,梁启超与子女进行的是思想的沟通,有对子女们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等等各方面给予指导;有对孩子为人处世的指导;也有他自己在政治生涯的所思所想,

在家书中,充满了爱心,洋溢亲情,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反而处处渗透着炽热的情感,亲切的称呼、细致的关怀、深情的思念、真诚的告白、娓娓的诉说、谆谆的教诲,无不展露出梁启超深深的父爱。

梁启超同时注重把自己的爱国情怀传给子女们,在家书中常教育孩子们把个人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所以梁氏9个子女7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却无一例外都回到祖国。

如此去看,“杰出”二字用在梁启超先生上,一点不为过啊!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