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籍的商鞅、李斯、吕不韦,对秦国统一六国起到什么作用?

商鞅李斯吕不韦是河南籍吗?
那个时候没有河南。商鞅作为成功让大秦帝国异军突起、称雄四方的“变法”第一人,是战国时期的一次历史大反动。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主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0 03:30:25

商鞅作为成功让大秦帝国异军突起、称雄四方的“变法”第一人,是战国时期的一次历史大反动。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1、按军功受爵;2、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3、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所以商鞅变法在本质上是法家思想,一定程度上让国人有了法律意识,一旦触犯法律不分贵族、贫民,一律按照刑法处置。

这一举措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以说是开创先河的,在当时的秦国,从上到下,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变法的,大家都安于现状,当时执政的秦孝公是想要变革的,他想要国力更强大,人民更安居,所以他力挺商鞅变法。

但秦孝公还要照顾贵族的利益,这一变革对他们对锦衣玉食造成了直接威胁,这类似曹丕时期要实行新政一样,司马懿和陈群这些世家大族和曹仁、曹真为代表的贵族皇亲势力之间利益出现了冲突,但改革势在必行,曹丕便利用司马懿这把利剑成功实施新政,自己还在在叔叔大爷面前做了好人,司马懿成了替罪羊。

这里也是同样的情形,秦孝公想要实施变法,便利用性格耿直的商鞅来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电视剧《羋月传》中,第一集就上演了秦惠王车裂商鞅的人间惨剧,,商鞅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不已。商鞅变法虽然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严苛的法家思想给平民百姓怨声载道,因为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这句话意思就是:百姓贫穷,就会有求富的动力;富有之后就会有想法,有想法国家就开始骚乱。所以老百姓永远都只能做无知的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永远只能做老百姓。秦惠王一定程度上意识到潜在问题的存在,再加上商鞅性格太过耿直,得罪了不少贵族,最终车裂而死。

要说吕不韦对秦统一六国最大的贡献,那当然是把赵姬献给了异人,然后生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了。当然这是玩笑话了。

吕不韦是典型的杂家治国,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始终保有对文化的景仰,一上位便开始招募门客,开始编纂《吕氏春秋》,想要留点东西流芳千古。

《吕氏春秋》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融合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却没有获得嬴政的支持。秦国受商鞅变法影响,国内依旧以法家治国思想为主,吕不韦没有商鞅那么好运气,没有遇到秦孝公那样的知音。但吕不韦确实为秦国招揽了不少人才,李斯就是其中一个。

吕不韦对于秦国的文化建设是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方面为秦国吸纳了人才,另一方面促进了其他学派思想的发展和融合。吕不韦以献赵姬入仕,献嫪毐巩固太后关系,最终被罢黜相国。

吕不韦在河南封地时,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广交宾客,各国诸侯使者络绎不绝,去拜访他。秦王政害怕他叛乱,便把他发配到蜀地,并写信斥责他。受到威胁的吕不韦害怕被杀,于是饮鸠自杀了。

李斯师从于荀子,和韩非子是同门师兄弟,是正宗的法家治国思想。学成之后出仕首先做了吕不韦的门客,这是李斯人生的第一个跳板,自此才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对于六国,李斯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他得到了嬴政的赏识,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当时的嬴政已经有了统一六国的雄心,但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这时候秦国一下涌进了许多门客,有人告诉秦王,要立马下逐客令驱逐门客,以防对秦国造成不好的影响,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就出自这一时期,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再次得到了嬴政的肯定。

李斯荣耀一生,嬴政时期做到丞相的位置,却因为秦国继承人的事,把自己送上了思路。李斯和赵高合谋篡改了嬴政的遗诏,杀死了长公子扶苏,立幼子胡亥,没想到却被赵高反将一军,最终腰斩而死。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