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都是明朝将领,都是忠臣,袁崇焕为什么还要杀毛文龙?

袁崇焕杀毛文龙,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迷,至今为止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历史学家也没有确切的说法(说法很多,但没有确切的结论),而袁崇焕后来被崇祯处死,其中的一条大罪就是擅杀边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3 23:36:50

因为袁崇焕的偏执斩将,驻守鸭绿江口的东江总兵,在明朝与后金、朝鲜边界地带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毛文龙,仿佛辽东上空滑过的一颗流星,迅即消逝,其本来面目因此而变得模糊不清,是非功过更难评说。

关于毛文龙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40年。李光涛在他的《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一文中,清理了毛文龙的事迹,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是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作为东江总兵的毛文龙在此文中被说的一无是处,而袁崇焕的擅杀却被大加赞扬到了几乎偏激的程度:“袁崇焕斩所当斩,毛文龙死且有余辜。”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1980年代以来,研究袁崇焕成就卓著的阎崇年也有类似观点,他出于对袁崇焕的崇敬与偏爱,从评价袁崇焕为“民族英雄”的立场上,为其杀毛文龙百般辩解,极力证明此举“一无错处”。

毛文龙的历史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年轻时穷困潦倒,学过麻衣相术,摆过拆字地摊。后浪迹天涯,来到山海关边塞,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行伍生涯。

天启元年,经友人引荐,毛文龙成为辽东巡抚王化贞标下的一名游击。后金攻陷辽阳时,他从海道遁回,乘虚占据鸭绿江边的镇江堡,升任副总兵。镇江堡被后金攻陷后,他率部撤往鸭绿江口近海的皮岛,随后晋升为总兵。

皮岛又称东江,东西十五里,南北十里,在后金窥视辽东的形势下,这一地区对于明朝极具战略价值。毛文龙登岛后,披荆斩棘,筹备器用,召集流民,招商引资,南货绸布,北货参貂,挂号抽税,不过几年,东江就成了一方雄镇。

天启三年,毛文龙与部下计议后,率部攻下金州,命部将张盘驻守,自己仍退回皮岛。由于此战告捷,金州与皮岛形成互为犄角之势,陆路可以遏制后金南下,水路可以前往登州运粮,皇帝晋升毛文龙为左都督,并挂将军印,赏赐尚方宝剑。

当时朝廷上下都以为毛文龙在外海有牵制努尔哈赤的功劳,工科给事中杨所修的评价很具体,很精当——

“东方自逆奴(努尔哈赤)狂逞以来,唯一毛文龙孤撑海上,日从奴酋肘腋间撩动而牵制之;奴未出老巢则不时攻掠,以阻其来;奴离窥关则乘机捣袭,以断其后。”

天启皇帝在谕旨中也多次称赞毛文龙:“多方牵制,使奴狼狈而不敢两顾。”

但站在残酷现实角度讲,孤悬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后金,要立于不败之地,谈何容易!

毛文龙不是呆将,他颇懂得周旋之道。皇太极即位后,他以明朝封疆大吏的身份,多次和皇太极联系,相约和好,维持边疆安定。崇祯皇帝鉴于他的独特作用,继续对他实施优容方针。

毛文龙毕竟是一介武夫,如此内有优容,外有周旋,始终握有一方雄镇后,他自然就有了一些拥兵跋扈的趋势。

抓大放小,对大局有益的情况下,毛文龙这点武人的毛病其实是可以接受的,但明末的朝堂十分狭隘,根本容不下毛文龙人狂势盛,因此对他的攻击掣肘,颇多。

但崇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客观冷静的,时常要为毛文龙说一些公道话。

袁崇焕从一开始就想收拾毛文龙!

崇祯元年新任“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的袁崇焕,离京之前在谈到平辽方略时,并没有把收复失地摆在首要位置,而是主张“先从东江做起”,说白了就是,先把势如割据,不受节制的毛文龙收拾了再说。照他的话说,毛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很明显,“可用则用之”只是他欲杀的托词。

上任不顾现实,即要官场权威,袁崇焕在此处一身的士大夫官僚毛病,难称英雄。

作为钦差督师大臣的下马威,袁崇焕上来即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沿海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此举不为针对后金,而是为了卡住毛文龙经济来源,逼迫他就范。

无可奈何下,毛文龙只好向皇帝申诉,说袁崇焕封锁登州沿岸,“是拦喉切我一刀。”

因为任命袁崇焕是自己的主意,并且已经授予了尚方宝剑,袁崇焕可以全权处置蓟辽、登莱以及天津一带军队的一切事宜,尤其还有袁崇焕那句“五年收复辽东”的豪言壮语在,此时的崇祯已经不好表态。

毛文龙见皇帝没有表态,再次上疏,倾诉孤撑海外的苦衷,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接下来的祸患,他提醒崇祯说,袁崇焕这是同室操戈。

崇祯能怎么办,只好充当和事佬,他淡淡地回复毛文龙说:军中一切事宜,当从长商榷。

言下之意,袁崇焕五年收复辽东,是当前第一等大事,这五年,大家都要忍耐一些。

让崇祯没想到的是,袁崇焕根本不给毛文龙从长商榷的机会。

崇祯二年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以巢穴擒虎的心机,抵达距离旅顺口陆路十八里、水路四十里的双岛,次日,毛文龙从皮岛赶来,双方拜会。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是忠君为国,其实是狭隘偏激,自取灭亡。

文人的心机是武夫没法比的。

六月初三日,袁崇焕检阅军队,毛文龙率领将官列队欢迎。次日,毛文龙设宴为督师大人接风。席间,两人密谈至晚间,谈了什么,不得而知,但袁崇焕杀心已下是肯定的。

六月五日,袁崇焕在双岛召集毛部将士,犒赏随毛前来的三千五百人,话到一半,见时机成熟,袁崇焕突然向毛文龙兴师问罪,一口气宣布了十二条“当斩之罪”——

其一,九年以来兵马钱粮不受经略巡抚管核;其二,全无战功,却报首功;其三,刚愎撒泼,无人臣礼;其四,侵盗边海钱粮;其五,自开马市,私通外夷;其六,亵朝廷名器,树自己爪牙;其七,劫脏无算,躬为盗贼;其八,好色诲淫;其九,拘锢难民,草菅人命;其十,交结近侍;其十一,掩败为功;其十二,开镇八年,不能收复辽东寸土。

袁崇焕开列的这些罪状究竟是否属实,已经无法核对,但即使全部都是事实,这十二条中也只有二三条够的上罪状,其余各条大多是官场或军队的通病,并非毛文龙独有,根本论不上“当斩之罪”。

豪言壮语的背后有时候是心虚不安。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即是如此。

他向在场的毛部将士大声说:“今日杀毛文龙,如果本部院不能为朝廷收复辽东全部领土,愿意用尚方宝剑偿命。毛文龙如此罪恶,尔等以为应杀不应杀?如果我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

说完,袁崇焕又朝西叩头请旨,说道:“臣今日诛毛文龙,以肃军政,镇将中再有如文龙者,亦以是法诛之。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

把话说的这么绝,结果一语成谶,之后袁崇焕死得比毛文龙更惨。

袁崇焕明知五年复辽是空谈,为何又把话说得如此决绝?

只能说袁崇焕恐非真正的坦荡英雄,只是一时空豪迈。

因此《国榷》中说,袁崇焕杀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

而一些朝臣对袁崇焕的批评更深刻,总结成一句话,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断大明牵制后金的战略臂膀。

袁崇焕杀毛文龙带来了哪些直接恶果?

不久,皇太极在无后顾之忧的有利下,率军突破长城边关,兵临北京城下,直接导致了己已之变。

此外,毛文龙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在登州哗变,几乎所向披靡,酿成山东大乱。不久,孔、耿又率部投降皇太极,成为南下攻伐的急先锋。

固然,孔、耿的叛变责由自负,但袁崇焕杀毛文龙,起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