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吸他父亲的乳头以示父慈子孝,这是什么礼节?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随即到父亲李渊面前,跪在地上吸允其乳头,大哭不以已,是表示自己一定会孝顺父亲,不会忘记养育之恩的。
这个礼节来自于“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7 20:52:10

如果结合当时李渊与李世民两人的举动来解读,你就会发现这父子俩不愧是受到良好教育的贵族文化人。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后,派尉迟敬德向李渊“请安”;后者经短暂的考虑,立即召见李世民:

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父子俩的动作,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其背后也都大有典故,充分体现出他们对当时局势的判断。

投杼之惑:体现父母对子女的歉意

杼,zhu第四声,指古代织布机的梭子。据《战国策·秦二·秦武王谓甘茂》记载,秦国甘茂攻打韩国宜阳前,与秦武王的对话中,讲到曾子与其母亲的“投杼之惑”典故:

孔子的弟子、大儒曾参(曾子)是孝子的典范。《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就是指他和母亲的感情深厚到有心灵感应。但就是这样的母子,竟然也经不起谣言的考验。

曾子在费邑居住期间,有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犯了命案,一些吃瓜群众以为就是曾子干的,于是赶紧来曾家通风报信。

当第一个人告诉曾母:\"你家曾参杀人了!\"正在织布的曾母头都没抬,淡定一笑:\"我儿子不可能杀人。\"

过了一会,第二个人来报信,曾母继续织布,这次没有吱声;

然而当第三个热心群众出现后,曾母终于心虚了,她扔下梭子、翻墙跑路(身体真好~)。

因此\"投杼之惑\"这一典故可以理解为:由于听信多次重复的谣言/谎言,就放弃了曾经对某人的无比信任。

与之有相同含义的典故还有“三人成虎”,即当有三个人异口同声说街上出现了老虎时,所有人都会相信这个荒诞的说法。

因此,李渊对李世民这样说,其实基于维护李家政权稳定的考虑,原谅了对方的政变举动,甚至还主动认错:没提前立你为太子,是我的错。

父亲如此大度、有魄力,那李世民自然是要投桃报李的。

羊羔跪乳:代表着子女的孝顺

“世民跪而吮上乳”,从字面来看,李世民跪下来,吮吸父亲李渊乳部。但实际上不能这么理解:李家世代贵族,接受了最优质的儒家教育,况且当时旁边站着萧瑀、陈叔达、裴寂、尉迟敬德等大批重臣,他不会如此有辱斯文。

因此,实际上应该是:李世民跪下跪下来,扑在父亲怀里,并将嘴贴在其胸前,隔着衣服作出一个吃奶的动作。

\"跪乳\"一词,出自汉代何休为《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所做的注解:

凡贄,天子用鬯,诸侯用玉,卿用羔……羔取其执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类死义知礼者也。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衣裳》中也有这一典故:

独以羔裘何?取轻暖。因狐死首丘,明君子不忘本也。羔者取跪乳逊顺也。

后世常用\"羊羔跪乳\",来表达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常与其一同使用的还有“乌鸦反哺”,即乌鸦成年后会反过来喂养自己的父母。

所以当时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深明大义的李渊面对同门操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剧时,仍能控制情绪做出最清醒的决定;目睹此情此景,李世民的心情一定极度复杂,千言万语,比不上一个最朴实的动作,让双方都顺利下了台阶,给这场改变大唐历史走向的惨烈政变平稳拉下帷幕。

在当时那么紧张的局面下,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还能信手拈来,一举一动都是文化典故,而且还无比贴切,让人不得不感慨:古时的文人真有文化。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