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里,总,有\"为首的,最高的\"的意思。那么总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军人中为首的那位。
总兵最早出现在明朝,它一开始只是一种差遣,不常设,也没有固定的品级以及固定的兵员和编制
在汉语里,总,有\"为首的,最高的\"的意思。那么总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军人中为首的那位。
总兵最早出现在明朝,它一开始只是一种差遣,不常设,也没有固定的品级以及固定的兵员和编制。比如国家遇上战事,需要派一个将领带兵打仗,那这个被派出的将领就佩将印出战,称之为总兵,也就是这支军队的总负责人。作为临时性的差使,任务完成之后,该将领交还将印,除非有特别的提拔或降职,否则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
在明朝,总兵数量很少,全国不过二十个左右,职高权重,相当于今天的战区司令级别。
到了清朝,总兵的地位有所下降。清朝时,地方上的绿营兵权掌控于总督和巡抚手中,总督和巡抚都是文官,一般都要在中央政府兼任一个兵部侍郎之类的荣誉性职务。他们手下具体管理军队的是提督,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当然,当时是没有大军区或战区 这个设置的),提督次一级的则为总兵,总兵为正二品。
总兵统领的军队,多少不均,悬殊极大,最多的可达15000人,最少的不过千把人。所以,这时候总兵的品级虽然也不低——正二品,知府也才四五品,但权力并不算大。整个清朝大多数时期,全国的几十万绿营军有多达几十个总兵。用今天的情况来比附,大概相当于一个军长。只是所管部队远远少于今天的一个军。
在清代,绿营兵常以镇为基本单位,而镇就是一个总兵的统帅队伍。镇以下的单位还有协、标、营、汛。总兵下面的官佐还有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