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推行的削弱诸侯王的措施,配合酬金律,一举解决了王、侯隐患。
推恩令就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王国的部分土地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推行的削弱诸侯王的措施,配合酬金律,一举解决了王、侯隐患。
推恩令就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王国的部分土地分给其他子弟为列侯。名义上是对王、侯子孙一视同仁,其实质是分解。
酬金律:汉文帝时规定,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酎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由少府验收。酎金之制即由此产生。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但是汉武帝前一直没大规模实施,等汉武帝一拿出酬金律,一年就夺侯爵100多人。
下面就说说,推恩令的来历。
实践先于理论
首先,理论上未出现时,汉文帝在文帝二年,实施了一把。
汉文帝继位时,对诸侯国做了分化,拉拢叔叔的楚、堂兄的吴,限制三个侄子的齐国。很快三分齐国。将齐王刘襄的地盘,拿出两块分分给了齐王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只不过当时还顺带封了别的刘姓自己为王,不太显眼。
乃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以齐剧郡立硃虚侯为城阳王,立东牟侯为济北王,皇子武为代王,子参为太原王,子揖为梁王。
但是,这确实众建诸侯的自发性手段。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一实践的后果是,后来济北王趁汉文帝视察抗击匈奴的战争前线时于东方起兵造反。
形成的曲折过程
第一次提出推恩令思想的是贾谊。贾谊在给汉文帝看的《治安策》中提出: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治安策中提到过济北王刘兴居的反叛,显然,贾谊的上书是后于汉文帝的实践的。汉文帝收到贾谊的建议之后,没有立刻大规模执行,因为他从实践中看到此计有后患:诸侯王可以找机会起兵反对。但是,没有大规模执行不代表没有执行。淮南王刘长谋反,除国。后来,文帝将元淮南王的地盘一分为三,让其三个儿子继承。
长未到处所,行病死,上怜之。後十六年,追尊淮南王长谥为厉王,立其子三人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
后来,景帝继位,晁错霸王硬上弓,吓唬景帝: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景帝实施削番,引起七国之乱,但是当时人民都想稳定生活,无人附和,景帝又周亚夫、梁王刘武的鼎力支持,很快平复叛乱。
到了汉武帝,没有大的诸侯王能够与朝廷抗衡,但他依然对各诸侯王不放心,于是,采纳了主父偃提出的建议广泛实施推恩令。采用推恩令,又突然严格执行酬金律,不但消除诸侯王后患,就是原来从高祖时期分封的列侯之后,也多受影响,十不存一。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他不是中山靖王的长枝一脉,刘备的祖上因为推恩令被封侯,后来,‘坐酬金,失侯。’流落民间了,尚不知有多少个刘备一样的人,至少,中山靖王据记载有一百二十个儿子。
推恩令可以消除祸患于萌芽之中,而不能削掉势力已成之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