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被称“智囊”,他是怎样的人?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才采出众,文章锦绣,时人称“文曲星”下凡,是蒋介石的文胆,首席智囊,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比如日本侵华时,蒋介石发表了抗战宣言,其中有“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30 22:22:25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老蒋庐山讲话最知名最精彩的一段,而这等慷慨激昂的语句,老蒋自己是写不出来的,它实际出自“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之手,作为国民政府当时最高的权力中枢机构,侍二处主管政治和党务,你还能说陈布雷仅仅是个“智囊”吗?

(电视剧《解放》里的陈布雷)

老蒋第二次下野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次年初复出后并没有重任国民政府主席,而是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但掌握实际权力,因此始建于1933年的“委员长侍从室”成为真正的权力中枢。该机构逐渐扩为三个处与侍卫长室,性质类同于清代中期出现的“军机处”,而陈布雷从1936年1月担任侍二处处长直至抗战胜利整整九年,堪称最受信任的核心幕僚,而主管军事的侍一处主任却换了N个。

陈布雷乃是浙江慈溪人士,本名陈训恩,“布雷”是叱咤上海报界时的笔名,以后也就叫开了。1911年陈布雷自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即投身上海报界,因才华横溢以及笔锋犀利,很快就成为享誉上海滩的知名记者,年仅22岁,后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是批驳北洋军阀黑暗腐朽统治的文化先锋,颇受当时文化界和报界的推崇,名动上海滩。

那么这个文人是如何入仕的呢?乃是北伐军打到南昌时,老蒋颇感身边缺乏过硬的笔杆子,而曾受孙中山嘉许的陈布雷成为非常合适的人选,遂遣元老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潘公展两位报界名人去南昌会面,蒋在谈话中很有礼贤下士的姿态,陈布雷大受感动,自此留在帐下以供驱使,不久即为老起草了著名的《告黄埔同学书》,文章一气呵成,老蒋欣赏之极,这还是1927年夏天的事情。

所以陈布雷首先是老蒋的所谓“领袖文胆”,同时也逐渐成为“GMD内第一支笔”,从1927年到1948年整整二十一年中,老蒋发表的绝大部分文告,皆出自陈布雷之手。不过在早期,陈布雷还算不上老蒋的“头号智囊”,这个位置属于后来横死武汉街头的杨永泰,仅就军事和政治大势而言,陈布雷并非职业政客和权谋家出身,尚不能给老蒋在大政方针上出谋划策,更多的是一个“幕僚”的角色。

(陈布雷)

陈布雷为人正直清廉几无私心,所以个人操守非常之好,加之唯蒋之命是从,因此是老蒋非常欣赏的那种核心和贴身幕僚,逐渐成为国民政府在宣传战线上的“总参谋长”,也干过好些违心的事情,比如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美化其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等等。对此陈布雷自己也比较痛苦,曾言及:“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杨永泰被暗杀后,陈布雷也有参与政治事务当中,比如兼任宣传部副部长、GMD中央秘书长等职务,他从政的本意是以文字为政治服务、为老蒋个人服务,然而随着老蒋独裁权力的不断增大,陈布雷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政治中也越陷越深。从担任侍从室二处主任起,他已事实上成为老蒋的“军机大臣”,但更多体现在文化和宣传领域,以及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军政大事涉及不多,毕竟是外行。

(文武二陈)

陈布雷身处权力中心,然能行事谨和廉洁自律,恪守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痛恨重庆政府、南京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在GMD内算是一股清流,他对老蒋忠心耿耿,而老蒋也对其比较尊重,其良好的政治操守连周公都表示赞许。但是陈布雷与杨永泰不同,他在老蒋的军政决策中不起主要作用,更多是一名执行者的角色,但是确为老蒋的独裁统治服务也是历史事实,尤其是在粉饰老蒋形象、在反G的政论方面,还是有一定责任的。

侍二处其实涵盖的业务不少,下辖侍四组、侍五组、侍六组共三个组,在陈布雷的领导下,分别负责政治、经济、党务等领域,也包括老蒋亲自交办的其他机密案件,而侍六组则是后成立的情报单位,是重庆当局各类特务组织的会议召集单位,组长唐纵更是老蒋的红人。所以侍二处那是连戴笠都不敢招惹的部门,财政部长孔祥熙一旦看见“侍二处”请款的条子,从来不敢耽误立马给钱,可见陈布雷的地位和权势。

(电影里的陈布雷)

抗战后期侍从室还成立了一个机要组,由老蒋直接掌握同时由陈布雷指导,专门处理老蒋的机密往来电报,以蒋的秘书毛庆祥兼任组长,可谓军机重地。抗战胜利以后,委员长侍从室虽然名义上撤销,但各处各组都转划入国民政府主席直辖的军务局和政务局,权力仍然不小,比如侍一处就被改制为军务局,1948年再改称“总统府军务局”,仍以俞济时担任局长。

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陈布雷内心深处“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思想很严重,到解放战争期间,他目睹了蒋政权的政治黑暗、官员腐败和失去民心,但仍然秉承从一而终的态度继续为蒋服务,当然,其所见所闻对内心的冲击和撕裂也是非常大的。他不介入派系倾轧,也不许自己的儿女从政,结果女儿陈琏1939年就秘密成为了共产党员,1946年曾遭逮捕,而老蒋却亲自下达了特赦令,这待遇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陈布雷嗜烟,恐怕也是敢在老蒋面前吸烟的少数几人之一,而且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也使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他在给老蒋的遗书中曾经写道:“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所以,陈布雷最终选择自杀身亡,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心理上的矛盾,也有身体上的痛苦,尤其是眼见大厦将倾而自己又无力回天的时候,或许“死谏”是唯一的解脱办法。

电影《大决战》里面陈布雷尝试劝谏老蒋的桥段也并非完全杜撰,从他的日记来看,抗战胜利以后老蒋越来越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他的劝谏更是无济于事。1948年11月13日,淮海战役打响一周后,万念俱灰的陈布雷在病情的折磨下,在南京寓所选择服用安眠药自杀,年59。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