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登选是张作霖的五虎将,对主人忠心不二,最后却落得个在棺材里活活闷死的悲惨结局。
张作霖本身是土匪出身,手下将领素质都不高,杨宇霆阴险狡诈,张宗昌杀人如麻,李景林两面三刀,韩
深冬,荒野。一个打开的薄木棺材前,数十名戎装男子全部失声痛哭。
他们看到难以置信的一幕:棺内身材高大的男子,面目狰狞,死状惨烈,双手十指血肉模糊,棺内四壁密布深深的指痕,到处血印凝结……
这说明入棺后不久男子苏醒,经过无望、无助的一番挣扎后,才痛苦地死去。
这名男子叫姜登选。生前任奉系第四方面军的军团长,同郭松龄、 韩麟春、李景林、张宗昌并称为“奉军五虎”。
作为张作霖手下的一员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死得如此惨烈?
一切,要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
1、到嘴的“郭包肉”又吐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战败。经过练兵、扩军等一系列动作,1924年张作霖自任总司令,率6个军17万兵马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10月7日,奉军发动总攻,直奉两军激战于榆关一带。
榆关战事最酣时,张作霖急调姜登选、韩麟春兵发九门口。时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的姜登选到达前线,见直系防线一时难以突破,恳请张学良调山海关处的郭松龄部参战。
一向心高气傲的郭松龄,只有张学良能指挥得动。
但是到达前线后,他跟姜登选、韩麟春闹僵了,因为他拒不执行充当姜、韩两军后备队的任务,要求不接受任何人的节制,独立行动。
争来争去,三人彻底翻脸。
“郭鬼子”一不作、二不休,率部撤出战场。跑出二三十里地,张学良追来,上演了一出民国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对于姜登选来说,郭松龄这块到嘴的“郭包肉”又吐了出来——战后他曾私下透露:让郭松龄作预备队,就是为了在战场上借直军之手除掉他,而“没能杀郭松龄,是郭松龄的一大侥幸!”
对于郭松龄来说,也看出了姜登选、韩麟春“包藏祸心,早有加害之意。”因此,干脆率部而走,并把苦衷向“月下追来的张学良”全盘托出。
郭松龄、姜登选为何势同水火?
一句话概括:是因为派系争斗。
2、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张作霖的奉系,发家最初靠的是东北胡子,在接受日本“知华派”的援助后慢慢壮大,吸收了来自关里、关外四面八方的人才。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不断发展中,奉系形成士官、讲武堂两大派系。
士官派的首领是杨宇霆,旗下主力是同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姜登选、韩麟春等人,他们深得张作霖的信任。讲武堂派的首领是郭松龄,虽然因为性格原因,郭松龄不被张作霖所喜爱,但他与张学良亦师亦友,因此面对士官派的争权夺利,也是丝毫不让。
两派争斗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日趋白热化,主要事件如下:
之一:榆关一战,郭松龄重返前线,绕道直军背后大巡回突袭。此战虽大获全胜,但郭松龄认为姜登选部的陈琛旅不听指挥,欲军法从事。姜登选拒理力争未果,张学良亲自求情,“跪述原委,痛哭失于声”才得到郭松龄原谅,陈琛被免于死罪、连降三级。
之二:战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士官派均受嘉奖,郭松龄未授寸功。张作霖主政北京后,意识到郭松龄受到冷落,想让他出任江苏督办。郭松龄在军权和政权间犹豫之际,杨宇霆上下活动,最终谋得此职务,并力主姜登选成为安徽督办。
之三:郭松龄得到张学良首肯后,把直军3万余名俘虏整编进自己的部队。此事却不被张作霖认可,因为杨宇霆已通过张作霖的首肯,把这批俘虏拨给了姜登选、韩麟春,各扩编一个师。两派都要扩充人马,怎么办?关键时刻张学良站到郭松龄一边。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的胳膊扭不过张学良的大腿,只好接受了事实。
……斗来斗去,矛盾再也无法调和。怎么办?只有反了!
3、送上门的“大生姜”必须剁了
郭松龄反了。
原因是与士官派的争斗中,郭松龄再次败北。
这次两派争斗的焦点,是奉军要不要攻打苏、皖两省。郭松龄对此极不赞成,认为与其发兵南下,不如“雄踞关外,趁机观变,养精蓄锐,再谋一统。”
士官派对退入关外、保境安民的主张则嗤之以鼻,江南鱼米之乡就在眼前,怎能不趁机拿下?这一次,张作霖采纳了士官派的建议。却未曾想孙传芳、陈调元绝地求生,把杨宇霆、姜登选打了个大败。
1925年11月,郭松龄与夫人在日本考察,得知张作霖在士官派的忽悠下,正在日本购买武器准备与南方国民军开战。郭松龄忍无可忍,认为跟着杨宇霆“打老将”,等于当炮灰,就暗中联络冯玉祥共同起事反奉。
11月22日,郭松龄起兵,发表反奉宣言,提出三大主张:停止内战,南北议和;张作霖下野,惩办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主政东三省。
郭松龄起事后,把指挥部设在了滦州。25日下午,卫兵进门报告“有人求见”。
谁?推门而入的,竟然是姜登选。原来,姜登选乘火车经滦州赴奉天,得知郭松龄起兵造反,决定中途下车求见。
姜登选求见郭松龄干什么?
目的不外乎两个:劝说郭松龄罢兵,远避日本;郭松龄亲笔写一封谢罪信,由姜登选带给张作霖。
姜登选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依然来见已经造反的郭松龄,心胸不可谓不坦荡,这是他的性格使然。
但是,郭松龄并没有这样宽阔的胸怀。
姜登选之前代表士官派的所作所为,郭松龄可一件也没忘,你“大生姜”既然送上门来,不把你剁了还对得起谁?
于是,郭松龄回绝了姜登选的劝说,要求姜登选与自己共同起事。
以姜登选的聪明,自然知道只有答应了这个要求,才能确保性命无忧。但那不是姜登选的为人,他当即破口大骂,历数郭松龄无情无义、欺师卖友之举。
郭松龄下令把姜登选押入监室,为防万一,当晚就下令枪决处死。
11月26日凌晨,姜登选被4名士兵押到野外枪毙。死前,姜登选要求士兵向自己的正面开枪,4名士兵心情慌乱,毕竟面前站立的是一名军团长,而自己实际上是“乱兵”。
因此,士兵们从背后乱枪射击。姜登选扑倒在地,黑夜中士兵找来一个薄木棺材,把姜登选随便扔了进去,没来得及挖土下葬,只停放在荒野之中。临行前,一名好心的士兵担心尸体被野狗拖出来啃了,和大家一起用大铁钉把棺材盖钉了个死死的。
如果不是此举,怕是姜登选还有活命。
直到1个月后,郭松龄兵败。韩麟春打探到消息,率人找到姜登选在野外的棺材,准备启棺迁移至原籍厚葬。在打开棺材盖的一瞬间,才得知姜登选在棺内苏醒后奋力挣扎的一幕……
派系斗争各为其主,本无对错。姜登选抛弃派系恩怨,危急时刻登门面见郭松龄,只此一举,足已昭示其磊落心志。郭松龄与之相比,显然心胸狭隘了许多。
参考文献:《半载回忆录》、《张作霖击败郭松龄之经过》、《东北王世家》、《张学良评传》、《张老帅与张少帅》,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