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可谓是一个大染缸,花花绿绿的颜色让人眼花缭乱,不过,颜色最深的则又数黑色。
上海,从一个小县城成了一个号称“十里洋场”的繁华都市,是无数人曾经魂牵梦绕的好去处——
张孝若是标准的世家公子。他的父亲张謇不仅是位“状元实业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在清末民初时声誉颇隆,北洋政府为了拉拢他,还让他担任了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的职务。
说起来,虽然张謇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是张謇却迟迟无子,直到46岁时,他的第三房姨太太吴氏(后扶正)才给他生下了张孝若。
(张孝若)
既出身于家业丰厚的世家,又是家中的独苗,而且还是老来子,张孝若便成了张家最看重的命根子了,因此张謇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早在张孝若6岁时,张謇便延请了颇有才学的日本人森田政子做他的启蒙老师。
此后,张謇又请来“人师之选”张景云教授了张孝若6年国学。
张孝若自幼“嗜于嬉戏”,根本坐不住。就算是作业,也经常不能完成。但是张孝若天性聪颖,尽管读书不用功,但到了13岁左右时,他作的文章却依旧让人赞不绝口。
1917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的张孝若回到张謇的身边,帮助父亲打理事务。
为了锻炼张孝若,张謇联合股东们创办了淮海实业银行,年轻有为的张孝若成了该银行的总经理。
然而,此时的张孝若却有着从政报国的理想。
当时正处于军阀割据,北洋政府自顾不暇。梁启超等人提出“联省自治”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了知识分子和实力派们的支持,这其中就有张謇父子。
张孝若还给北洋政府提交了他写的《南通自治会报告书》,梁启超看完后颇为激动,当即就给张謇写信,并在信中夸赞道:“颇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感。”
在张謇的支持下,张孝若一度想要竞选江苏省议会议长的职务。
就在张孝若即将被选为议长时,议会内部发生了分裂。对方直斥张孝若贿选,并且为阻止张孝若,有个叫叶立民的人还留下揭发张孝若贿选的遗书,服毒自尽。
如此一来,舆论哗然一片,《申报》等报纸也纷纷在头版头条刊发了叶立民的遗书和遗照,引得舆论不断。
陷入尴尬的张孝若迫于压力,最终只得退出了选举。
北洋政府为了安抚张孝若,任命他为实业考察专使,让他出国对各国实业进行考察。其实,也是有让他出国避避风头的想法。
历时7个多月,张孝若马不停蹄在欧洲奔了十余国后,根据他的所见所闻,给北洋政府提出了振兴国家经济的10条要策,得到了政府的嘉奖,还被任命为驻智利全权公使。
(张謇)
不过,此时的张孝若已经对政治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张謇年事已高,而家族事业又处于鼎盛时期,张孝若便婉言谢绝了出任外交官的职务,转而重新回到家族事业中来。
张孝若没有吃喝玩乐的纨绔之气,倒是很喜欢和学者教授们往来。胡适、徐志摩等人都和他交情匪浅,而张孝若对他们亦出手十分大方。
比如,张謇病逝后,张孝若在着手为父亲撰写传记的时候,与胡适就白话文等有过书信往来。书成后,张孝若以胡适回信为序,为此,张孝若还特意赠了胡适3千大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待人和气,出手大方的儒雅公子,却被旧仆吴义高枪杀在了家中,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事情发生在1935年10月17日,这天张孝若与三姨太李复初正在家中小憩,突然吴义高闯进来并对着张孝若和李复初开了数枪。
在确认张孝若身亡后,吴义高逃到楼下时,发现楼下房门上锁,眼看逃跑无望的他情急之下,吞枪自尽。
其实,早在张謇在世时,吴义高便一直在张家做工。
张謇去世后,张孝若看到吴义高也年近六旬,就把他打发到乡下去守祖产,每月还给他30块大洋。
按说,张孝若对吴义高不薄,为何吴义高会对他痛下杀手呢?
更为奇怪的是,当租界巡捕上门调查时,却被张孝若的夫人陈石云以“不必深究”为由打发走了。
这种种迹象都是让张孝若的死显得扑朔迷离。
有人说,这是吴义高的报复。当时张孝若准备在上海再成立一家银行,吴义高就替儿子求张孝若,希望能得到银行的一个重要位子。
张孝若本来答应了吴义高,但是三姨太李复初却坚持要把那个重要位子给她的侄子。李复初是张孝若的宠妾,自然也就得偿所愿。
但是这个结果却让吴义高怀恨在心,于是动了报复李复初的心思,没想到慌乱中,却将张孝若误杀了。
不过,这个说法也有漏洞。毕竟吴义高既然只是想报复李复初,他完全可以找到更成熟的机会下手才是。
(杜月笙)
还有人说,这是陈夫人买凶杀人。
民间传言,李复初本是名妓,后来被人赎身并送给了张孝若。不曾想自从有了李复初,张孝若便对陈夫人极为冷落,陈夫人心生妒恨,于是痛下杀手,除掉张孝若和李复初,从而独吞家产。
这个传言并没有真凭实据,凭的只是陈夫人那句“不必深究”而已,因此也很难成立。
倒是另外发生的一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就在张孝若被杀不久,原本是张孝若掌管的大达轮船公司居然成了青帮头子杜月笙的产业,而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凶手吴义高的家属自那以后,一直深得杜月笙照顾。
其实在张孝若接管大达轮船公司后,公司的好运就到了头。
一方面,张謇生前在官场和江湖上的人脉都大不如前,因此公司轮船在航运过程中,越来越频繁地被劫掠。
另一方面,有两艘客轮发生火灾,导致数千人员伤亡,再加上船上货物尽损,因此光是赔付就把公司赔得元气大伤。
谁知就在此时,又出来一个竞争对手大通轮船公司。实力雄厚,且黑白两道皆有势力的大通轮船公司一开张就生意兴隆,没过多久,就把大达轮船公司的生意抢走了大半。
面对即将破产的大达轮船公司,股东们不免忧心忡忡。
而早就垂涎大达轮船公司的杜月笙趁机从股东们手中大肆收购股票,并且还支使手下在大达轮船的航线上无端生事。
很快,就有股东找到杜月笙,希望他来主持大达轮船公司。
但是由于张孝若瞧不起杜月笙,一直不同意,因此事情陷入了僵局。
张孝若死后,杜月笙不仅顺利地成为了大达轮船公司董事长,而且他还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吞并,将大达轮船公司揽到了自己名下。
由于杜月笙是最大受益人,很多人便认定他就是幕后真凶。
不管怎么说,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像张孝若这样死得不明不白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人家陈夫人都不追究,吃瓜群众也只能继续吃瓜了。
(参考史料:《最艰难的创业者:状元实业家张謇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