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即将被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团结护国的消息?

说得不客气一点,所谓的“纠纠老秦,共赴国难”仅仅存在于孙皓晖《大秦帝国》小说的幻想当中,现实是历史上根本没有“老秦人”这个概念,任何先秦、秦汉的史书都没有“老秦人”这个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6 00:39:35

说得不客气一点,所谓的“纠纠老秦,共赴国难”仅仅存在于孙皓晖《大秦帝国》小说的幻想当中,现实是历史上根本没有“老秦人”这个概念,任何先秦、秦汉的史书都没有“老秦人”这个称呼,更重要的是,秦人由于优越的地缘环境,在亡国前也根本谈不上遇到过所谓的国难,函谷关是被打进去过,但秦国从来没有遭遇过咸阳围攻战,像齐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在真正亡国前国都都被攻下过,这才叫国难,如果秦国能喊什么“纠纠老秦,共赴国难”,那山东六国表示我们赴国难的多了去了。

自商鞅开始秦国定下的军国主义制度,崇尚军功,平民百姓以军功获取地位,但注意,商鞅的目的不是给平民百姓上升的阶梯,而是让这些人效死力,最大的限度地去压榨他们,商鞅认为“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以刑罚让怯弱的百姓勇敢,以赏赐让勇敢的百姓为赏赐而战死,一茬茬的割韭菜,自然大秦就强盛了。

当然,不管商鞅怎么想的,至少在战争时代的确是给了平民一定上升阶梯。这些利益暂时掩盖了矛盾。

但事实上跟我国历史上所有制度一样,很多东西最得利的都不是平民,在秦国统治后期,豪强或者说军功贵族阶级势力也开始做大,“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小民们除了被秦国的严刑峻法压榨之外,还要受到豪强们的盘剥。而到了天下一统,战事相对减少,奖励机制也就掩盖不住矛盾了。

奖励机制不足用后,秦国的严刑峻法、过度的徭役、兵役,带来的结果是“秦父兄苦其主久矣”,多年矛盾的大爆发。

早在西进灭秦战役启动前,当时项羽因为家族仇恨,十分痛恨秦国,所以主动请缨要去西进,但是诸将都劝告怀王说,项羽这人残暴,所过无不残灭,让他去会坏了事儿,让一位宽仁长者西进,告喻秦国父老,而秦国父老们苦恼秦国已经很久了,只要我军不侵扰百姓,一定能跟成功破秦。

最后,众将一致推举了刘邦。

而刘邦在经历了前期的艰苦战斗之后,打到了宛城,刘邦围攻宛城,秦国的南阳守准备自杀,但他的幕僚陈恢提议不要急着死,于是陈恢出城见刘邦向他陈说利害,他告诉刘邦,宛城作为一座大城,人口众多、物资丰富,你就是强攻下来也必然死伤惨重,但如果肯接受我们的归降,封我们的太守为侯,那么往西一定畅行无阻。

刘邦答应了,而刘邦接收秦国太守投降并且给他们封侯的讯息显然是有用的,之后刘邦向西,一直打到武关之前,都没有遇见什么大战事,所过“无不下者”,大片的秦国城市倒向刘邦。

刘邦攻入武关之后,所过不许兵将劫掠,随后在蓝田南大破秦军,接连追击,连破秦军,新任的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率众投降。

而刘邦接受了秦王的投降之后,留了秦王性命不杀,同时对咸阳的金银财宝分文不取,并和秦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了严苛的秦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不干扰曾经秦国百姓的生活,而刘邦入关以来不许兵将劫掠的举动,显然是证明了他很有诚意,不是嘴上说说。而随后刘邦拒绝了秦地百姓进献的酒肉,表示仓库里的积蓄足够用了,不需要耗费百姓的物资。

这样的结果就是“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而最后刘邦有底气定都在秦地关中,便是有底气秦人不会造反。

其实,秦国的失败在过秦论中就总结得很好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