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即将被灭亡的时候,为何没有“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团结护国的消息?

说得不客气一点,所谓的“纠纠老秦,共赴国难”仅仅存在于孙皓晖《大秦帝国》小说的幻想当中,现实是历史上根本没有“老秦人”这个概念,任何先秦、秦汉的史书都没有“老秦人”这个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6 00:39:35

太多的人讲了太多的废话。

我的观点是:始皇帝眼光太远,也太自信导致的。

理由一:伐岭南派出精锐,并且命令不得撤回,跟司马错伐巴蜀守巴蜀同理 但是太过霸气,失了精锐。

理由二:改革进度太快,无论是车同轨还是文同书等等,严重刺激了各国的旧势力。

理由三:郡县制,损害了各国旧势力的根本利益,导致各地造反不断。

理由四:过于自信,以为大秦会按照他所想的方针政策执行,却不知死嬴政的威严远不如活嬴政。

理由五:对于继承者和朝中大臣的能力和心机过于自信,导致一封伪诏书诛杀了扶苏和蒙毅,自己的亲信赵高和李斯会反叛自己。

理由六:对于宗室的打压过于凶猛,导致嬴政死后,宗室无人站出来说话(孝公惠王有公子虔,武王昭王有赢疾)。

以上是嬴政的错误,以下是具体的表现。

第一,胡亥称帝来路不正,人心不服,怀疑者众多。

第二,诛杀扶苏与蒙毅,导致政治洗牌太过,政局动荡。

第三,诛杀皇室亲族,几乎诛杀干净,结果后世再无赢士复国(由嬴政和胡亥诛杀的皇族,皇室几乎被杀的干净)

第四,赵高掌权,清洗臣工(嬴政杀人不少,杀臣子更是不少,但皆事出有因,绝非滥杀)

第五,继位者与掌权者皆是只玩政治,却无实际才能,使得整个咸阳人人自危,无人理事。

第六,为将者昏庸无能(章邯在始皇帝时期只是个类似于侍卫长级别),碰到项羽这个战神级别,必败。

第七,老秦人皆被分派各地,秦人之少,已无战力(主力去了岭南和河套)

故此,若有明君,国若昌盛只需二十年则可真正一统,然继位者胡亥昏庸无能,掌权者赵高只会权术,李斯属于遇明君为千古能臣,遇昏君则为弄臣。这三架马车把秦国带崩了。

宣太后时期的三架马车为宣太后,魏冉 白起使得秦国蒸蒸日上,这差距!!!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