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叶片枯黄,有白绒毛,果实不见长怎么办?

谢谢邀请,小编搜集了部分茄子主要病害 症状以及治理方式参考:
茄子白粉病
茄子白粉病是茄子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都有发生,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均可危害,但保护地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9 12:47:15

谢谢邀请,小编搜集了部分茄子主要病害 症状以及治理方式参考:

茄子白粉病

茄子白粉病是茄子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都有发生,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均可危害,但保护地明显重于露地。生长期间温暖、多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褪绿黄色小斑,叶背相应部位则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病斑数量增多,白色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白粉状斑可相互连合,扩展后遍及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最后致叶组织变黄干枯。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侵染所致。也有人报道认为茄子白粉病是由菊科白粉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引起,但常见的是白粉菌的无性世代Oidium sp.(粉孢属)真菌。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从而引致该病流行。 病菌喜温暖、多湿的环境,发病最适的气候条件为温度16~24℃,相对湿度45%~75%,相对湿度超过95%病害被抑制。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4~6月。感病生育期在开花结果期。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作物长势差、连作及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春夏温暖、多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合理密植;通风、降湿;及时清除病、老叶和病残体。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40%福星乳油6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茄子猝倒病

茄子猝倒病是茄子幼苗常见的病害,各菜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苗床。育苗期间低温、多雨的年分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秧苗成片死亡。

危害症状

幼苗出土后受害,靠近地面幼茎部染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接着变黄褐色并干瘪缢缩成线状,植株倒伏,但茎叶仍为绿色,湿度大时病部及地面可见白色棉絮状霉。开始时仅个别植株发病,但蔓延迅速,几天后扩及邻近秧苗,引起成片倒伏。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幼苗,引起初侵染。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但对温度要求不严。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2~4月。感病生育期在幼苗期。 苗床连作、棚内温度过低、湿度过高、播种过密、光照差、通风不良、管理粗放等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早春低温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要点

①苗床选择:宜选择三年以上未种过茄果类蔬菜、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土质肥沃、背风向阳的田块作苗床。②种子消毒:干种子用25%甲霜灵粉剂加70%代森锰锌(9:1)1 500~2 000倍液拌种,以种子表面湿润为宜,用药量是种子重量的0.4%,浸种15~30分钟,浸后清水冲洗2~3次,晒干或催芽播种。③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施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兑细干土5千克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水下渗后先将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后再把其余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④加强苗床管理:苗床四周开好深沟,以有利于排水、降地下水位;合理控制苗床的温湿度,苗床湿度过大时,可撒上一层干细土吸湿;肥水要小水、小肥轻浇,同时注重适时、适度通风换气。加强调查,及时拨除病苗、死苗,并集中深埋或烧毁。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7~10天喷药一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茄子菌核病

茄子菌核病是茄子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发生。保护地栽培、露地栽培均可发生,但保护地重于露地。除危害茄子外,还危害番茄、甜(辣)椒、黄瓜、豇豆、蚕豆、豌豆、马铃薯、胡萝卜、菠菜、芹菜、甘蓝等多种蔬菜。年度间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茎、叶枯死,甚至整株枯死,直接影响产量。

危害症状

茄子菌核病主要危害茎、叶、花和果实,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感病。茎染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茎基部和侧枝基部,发病初始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稍凹陷,田间高湿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茎杆内髓部受破坏,腐烂而中空,剥开可见黑色菌核,干燥后表皮易破裂。菌核鼠粪状,圆形或不规形,大小(1.7~4毫米)×(1.8~17毫米),早期白色,以后外部变为黑色,内部白色。叶染病,初呈水浸状斑,扩大后成褐色近圆形斑,病部软腐,并产生白色絮状菌丝,干燥时表皮易破裂。花染病,呈水渍状湿腐,后褐色,易脱落。果实染病,发病初始时在幼果脐部或向阳部分产生水浸状腐烂,扩展后稍凹陷,果表病部长白色棉絮状菌丝及形成黑色粒状菌核。幼苗染病,发病始于茎基部,初呈浅褐色水浸状斑,后绕茎一周;田间高湿时,病部长白色棉絮状菌丝,干燥后灰白色,菌丝集结成菌核,病部缢缩,易折断,使苗立枯状死。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穿过寄主表皮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通过病、健株间的接触,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菌核存活适宜干燥的土壤,可成活3年以上,浸在水中约成活1个月。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春季在2~6月。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结果中后期。 地势地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棚内通风透光差及多年连作等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早春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清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和水生蔬菜等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叶、病株、病果,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培育无病壮苗;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及时调控棚内光、温、水、气。 ②床土消毒:撒施多菌灵药土(用50%多菌灵粉剂10克/米2,与干土细土10~15千克拌匀)。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药剂可选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茄子枯萎病

茄子枯萎病在各菜区均有发生。年度间春、夏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植株大量枯萎死亡,甚至整块田全部枯死。

危害症状

茄子枯萎病主要危害根茎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 苗期染病,开始子叶发黄,后逐渐萎垂干枯,茎基部变褐腐烂,易造成猝倒状枯死。 成株期根茎染病,开始时植株叶片中午呈萎蔫下垂,早晚又恢复正常,叶色变淡,似缺水状,反复数天后,逐渐遍及整株叶片萎蔫下垂,叶片不再复原,引起萎蔫,最后全株枯死,横剖病茎,病部维管束变褐色。但另一危害症状为同一植株仅半边变黄,另一半健全如常。注意此病危害症状与茄子黄萎病相似,易混淆,需镜检确定。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尖镰孢菌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melongenae Matuo et lshigami Schlecht.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菌核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未腐熟的有机肥中或附着在种子、棚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农田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厚垣孢子萌发的芽管从根部伤口、自然裂口或根冠侵入,也可从茎基部的裂口侵入。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土温为24~28℃,土壤含水量20~30%。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茄子枯萎病主要发病盛期在5~7月和9~10月。茄子的感病生育期为开花座果期。 多年连作、排水不良、雨后积水、酸性土壤、地下害虫危害重及栽培上偏施氮肥等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春、夏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的年份秋季栽培的茄子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选用无病种子;高畦高畦、雨后及时开沟排水。②种子消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洗净药液晾干后催芽播种。③科学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④嫁接换根:用野生茄(赤茄、托鲁巴姆等)做砧木,栽培茄作接穗进行嫁接。⑤药剂防治:在植株零星发病时用药,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D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800倍液等灌根,每穴药液量为250毫升。

茄子立枯病

茄子立枯病是茄子幼苗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茄子苗床。育苗期间阴雨天气多、光照少的年分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秧苗成片死亡。

危害症状

刚出土幼苗及大苗均可发病。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缢缩变细,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但不呈猝倒状。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斑,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但有时并不明显,菌丝能结成大小不等的褐色菌核,是本病与猝倒病(病部产生白色絮状物)区别的重要特征。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侵染所致。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繁殖。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带菌堆肥等传播。 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0~24℃左右。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2~4月。感病生育期在幼苗期。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播种过密、幼苗生长衰弱、土壤酸性等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育苗期间阴雨天气多的年分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苗床选择:宜选择三年以上未种过茄果类蔬菜、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土质肥沃、背风向阳的田块作苗床。②种子消毒:干种子用25%甲霜灵粉剂加70%代森锰锌(9:1)1 500~2 000倍液拌种,以种子表面湿润为宜,用药量是种子重量的0.4%,浸种15~30分钟,浸后清水冲洗2~3次,晒干或催芽播种。③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施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兑细干土5千克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水下渗后先将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后再把其余的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④加强苗床管理:苗床四周开好深沟,以有利于排水、降地下水位;合理控制苗床的温湿度,苗床湿度过大时,可撒上一层干细土吸湿;肥水要小水、小肥轻浇,同时注重适时、适度通风换气。加强调查,及时拨除病苗、死苗,并集中深埋或烧毁。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7~10天喷药一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茄子绵疫病

茄子绵疫病,又称烂茄子,在各菜区普遍发生,露地茄子、保护地茄子均可危害。初夏多雨或梅雨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果实大量腐烂,直接影响产量。

危害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果实。果实染病,多以下部老果较多,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果实内部变黑腐烂且易脱落。病果落地后,由于潮湿可使全果腐烂,遍生白霉(菌丝体及孢子囊),最后干缩成僵果。叶片被害,病部水浸状,褐色,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扩展极快,病斑上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大,病部组织干枯。花染病,常在发病盛期,呈水浸状褐色湿腐。嫩茎染病,变褐腐烂、缢缩,易折断,上部叶片萎蔫下垂。幼苗染病,常发生猝倒现象,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寄生疫霉菌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和辣椒疫霉菌P. capsici Leon.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经雨水反溅侵染果实,在果实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进行再侵染。 病菌喜高温、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气候条件为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茄子绵疫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茄子绵疫病感病生育期为座果期至采收期。 高温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高、定植过迟、偏施氮肥、管理粗放、重茬及长果型品种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初夏多雨或梅雨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高燥地块栽培;及时清除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性;与瓜类、豆类等蔬菜实行3~4年轮作。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用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药剂可选用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倍,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或56%靠山可湿性粉剂500倍,或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或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喷雾防治。(内容摘自网络,对症参考)

【关注惠益农,蓄力健康,共筑美好生活!】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