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犯了错,老师不能打不能骂,该如何有效地教育?

谢邀。那就多口头批评教育!效果怎样,要看该学生的骨子里是不是真坏还是有挽救的可能。
其实我个人觉得,适当的时候再加上适当惩戒很有必要,更容易让犯错的学生长记性!
不打不骂、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07:41:17

这些年,关于师生,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少发生。双方矛盾,尤其体现在对学校、老师“是否拥有惩戒权,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惩戒权,惩戒的尺度如何把握?”的认定上。

围绕上述问题,也有两种极端的看法做法。

处于一个极端的是家长,这种家长护犊心切,否认老师对孩子拥有任何责罚的权利。不允许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按照这种人的观点:我孩子去学校是读书学习的,不是听老师教训去的。再说了,你一个老师算老几?

处于另外一个极端的是一部分教师。这些教师或许出于“恨铁不成钢”心理,或者基于一种病态心理和反社会型人格(比如幼儿园扎针事件),或者基于对暴力的一种嗜好,或者基于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风格,或者基于自己的某种性格缺陷,动辄对学生拳打脚踢,冷言相向,进行羞辱式体罚。

这两个极端都不是常态,正因为如此,这些事件才会成为新闻。新闻的一个价值判定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正因为这些极端事件不是常态,所以我们才更要警惕被这些极端事件所误导。我们不能从极端事件中总结得出普遍结论。

现实生活不是新闻场,不是黑白对立,二元分明,时刻充满戏剧冲突的场景。更多是游走于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每个人经验范围所及,我们现在已经太少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剑拔弩张,敌意对立的场景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各退一步,相互制衡妥协沟通的一个场景。家长尊重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管教权威,老师谨守自己的惩罚边界,不挑战家长的接受底线……

回到这个问题,教师能不能骂学生?能不能体罚学生?可以,但这个权力不是漫无边际的,同样需要有底线和边界。比如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格攻击式的侮辱,骂学生“垃圾”,“站街女”…比如不能对学生打耳光,不能拳打脚踢式体罚,不能公示式侮辱……身为老师的你可以设想一下,你愿意别的老师这样骂你的孩子吗?如果不愿意,那你就无法双重标准。

以上,供参考。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